1638年(明崇禎十一年,清崇德三年)農曆十月,皇太極親自率領部隊進攻明朝,率領鄭親王濟爾哈朗、豫親王多鐸出寧遠、錦州大道;睿親王多爾袞為左翼,自青山關入;貝勒嶽讬為右翼,自牆子嶺入。祖大壽在中後所(今遼寧綏中縣城)屯兵,領兵偷襲多鐸,多鐸戰敗。第二天,多鐸與濟爾哈朗合兵出戰,祖大壽收兵回中後所。不久,皇太極親自來到中後所,派使者給祖大壽帶話:“自大淩河一彆後已過數年。我不畏艱苦而來,就是希望與將軍見上一麵。至於將軍是歸降我大清還是仍留在大明,絕不勉強,將軍自己決定去留。上次是我釋放了將軍,如借會見之名誘捕將軍,我還憑什麼取信天下之人呢?這些年將軍雖然屢次率隊與我軍發生衝突,但我知道你是在執行命令,儘自己的職責,我不會放在心上的,請將軍不要懷疑。”
第二天,皇太極又命令釋放抓獲的明軍俘虜,並讓他帶信給祖大壽。信上說:“我在大淩河釋放了你,我的大臣都說我看不清人。現在,將軍應該出城與我相見,證明我沒有看錯你。如果將軍不放心,我們各帶一兩名親信隨從,在兩營的中間處會晤。我這麼做,隻是為了自我解嘲罷了,同時也讓將軍的子侄和大淩河的將帥都知道將軍是履行諾言的人。”
祖大壽卻始終沒有露麵。
再次降清
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農曆二月,皇太極再次進攻明朝,以武英郡王阿濟格為前鋒,親自督軍包圍鬆山。明朝崇禎帝下召命令祖大壽前去支援鬆山,祖大壽剛剛行軍,清軍就到了,於是祖大壽去寧遠駐守。
皇太極派遣使者去錦州告訴祖大壽的妻子,叫她以利害誘導祖大壽投降。祖大壽選蒙古、漢族兵各三百,命令祖克勇及副將楊震、徐昌永等取道邊外進取錦州,到烏欣河口;清軍將領阿爾薩蘭以滿、蒙兵一百六十人與明軍交戰,清軍勝,斬明軍八十四人,得馬一百五十匹。
皇太極下令停止進攻鬆山,後金軍返回盛京(今遼寧沈陽)。於是祖大壽又進入錦州駐守。
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清崇德五年)農曆五月,皇太極到義州視察,蒙古蘇班岱等請求歸降,皇太極命濟爾哈朗等率軍一千五百人前去迎接。祖大壽得知清軍人少,命令遊擊戴明與鬆山總兵吳三桂、杏山總兵劉周智合兵七千人出擊,卻被濟爾哈朗打敗。
於是皇太極命多爾袞、濟爾哈朗等帶兵輪番攻錦州。1641年(明崇禎十四年,清崇德六年)農曆三月,皇太極再次發兵圍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吳三桂等八總兵領兵十三萬來援,駐紮在鬆山。皇太極親率軍隊切斷明軍糧道,明軍大亂。清軍趁勢掩殺,總督洪承疇等被圍於鬆山。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二月,鬆山城破,洪承疇被俘之後解送盛京(今遼寧沈陽),洪承疇投降清朝。
1642年(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農曆三月初,被圍困了整整一年的錦州糧絕援儘,城中殺人相食的慘狀再度重演。於是祖大壽在三月初八親率部眾開城出降。
捷報傳到盛京,皇太極大喜過望,命人立刻將祖大壽送到盛京。當祖大壽跪倒在崇政殿時,皇太極走下寶座,親自將他扶起,好言撫慰:“你上次背叛我是為了你的主子,為了你的妻子兒女和宗族。我曾經對大臣們說過,祖大壽一定不能死,如果以後再次投降,我也決不會殺他。事情過去就過去了,隻要以後能夠儘心儘力地侍奉我就可以了。”
祖大壽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的職位。塔山、杏山也相繼落入清軍之手。山海關外,僅存寧遠一座孤城。祖大壽的外甥吳三桂既是明軍事重鎮寧遠總兵,又是遼東提督,統率關外明軍。皇太極讓祖大壽寫信招降吳三桂,吳三桂回信拒絕。
因病去世
1644年(清順治元年)農曆九月,愛新覺羅·福臨在輔政大臣濟爾哈朗的護送下,從盛京(今遼寧沈陽)抵達北京,祖大壽跟隨入關。
1656年(順治十三年),祖大壽在病死於北京祖家街的府宅。
皇太極:“能久守者,讀書明理之效。”
石廷柱:“第明國京都,倚祖大壽為保障。”
夏允彝:“大壽家富而勇,曾犯法,幾被戮於承宗,賴崇煥力救,故相得甚歡。及為大帥,子弟皆貴為劉帥,家丁皆夷人、遼人,多善戰。都下擅歸,以崇煥下獄激之使然。而其母痛責之,其妻故妾也,亦持之甚堅,故仍為國用。永平恢複、錦州力守,皆有功。但圍既久,糧已竭,而援兵不起,遂以城降,而身自逃歸。或雲已輸誠於東夷,已謂吾歸即舉八城儘降,故東夷縱之。然歸而即為國固守,雖其子在虜中不之顧也,亦非有意負國者。力守鬆山、杏〔山〕,與洪承疇被圍年餘,力竭而陷,遂致失節。”
梁啟超:“祖氏兄弟,大壽、大弼、大樂以督師裨將,遵其方略,猶能為睢陽之守著歲餘,非洪承疇之降,錦州固未易下也。”
蔡東藩:”獻城賣國賣友。“
佚名:“一代名將,據關外,收關內,堪稱往複有忠義;兩朝貳臣,悖前主,負後主,真個裡外不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