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司馬根基(1 / 2)

劉赫治下的大漢,如今可謂是把尚武二字,發揮到了淋漓儘致。

“均田製”和“軍功爵製”的施行,把大漢上上下下所有人的對外開拓積極性,調動到了極限。

普通百姓,依靠均田製分的田地,有了這些年修建的水利設施,在如今的輕徭薄賦下,足可讓一家人過上溫飽的日子,而且是能吃上乾飯,不至於喝稀粥的日子,逢年過節的也能吃幾頓肉。有些更勤勞些的農戶,順便再養幾隻雞鴨,日子就更好了。

但是,這也僅限於溫飽,如果想謀求更多富貴,乃至光耀門楣,那便隻有兩條路,一是入官學、太學,學有所成,考校優異,便可做官,哪怕你的父母祖輩都是農戶,乃至奴隸,隻要符合朝廷的標準,便可以做官。

但是這一條難度顯然很高,雖說如今朝廷南征北戰,治下城池越來越多,加上陛下此番革新,使得朝廷中官吏缺口極大,但陛下向來主張寧缺毋濫,因此每年太學中能夠達到標準的學生,算來算去,不過數百人而已,而各地剛剛從私學改辦而成的官學,卻要招募上萬新生。

雖說那些未能被朝廷招收之人,憑借自身成績,也可找到相當不錯的出路,比如去朝廷開辦的商會、工程隊、礦務司,乃至各大作坊中作工,不但能一展才學,還可獲取不菲的酬勞,其中表現優異者,同樣可以被舉薦升職,雖說不是官身,卻也是拿著朝廷的俸祿,可與真正穿官服之人相比,總歸遜色一些。

這條路太窄,那便還有另一條路從軍。

如今朝廷四處用兵,西邊的羌人,雖說大體上已然臣服,可還有一些不願臣服大漢的部落,依舊時常掀起叛亂。

遼東的高句麗,其國都在遭受了馬超和田豫二位將軍,以上百架霹靂車日夜不停的狂轟濫炸,使得那號稱堅不可摧的高大城牆,變得破損不堪,數丈寬的護城河都幾乎快被填平後,新上任不久的國主,便率領文武百官,出城投降。如今這位國主與高句麗的王公貴族,俱已來到洛陽,接受了大漢天子的冊封,成為大漢的臣子。

朝廷派司農卿詹清元前往查勘田地土壤後,得出結論,此國土地異常肥沃,尤其是其中一種黝黑的土地,據說肥得流油,比關中的土地還要肥沃幾倍,讓這位司農卿興奮不已,帶著朝廷官營農場數百名司農令、農丞等,決定在此紮根,好好經營一番。

而在聽說更北方的烏桓、扶餘、肅慎,有著更多這樣的黑土之後,幽、冀、並三州的百姓徹底陷入了瘋狂,紛紛唾罵那些無知的胡人,守著如此良田,居然過著如原始人一般的日子,還要時常來大漢劫掠才不至於餓死,簡直是暴殄天物,這一情緒在華佗先生帶著徒子徒孫,還有工部礦物司的人去附近的山中逛了一圈,說山中神藥異草、各類礦產極多之後,就變得愈發強烈了。

有鑒於此,幽州刺史趙瑾,都督田豫,聯合並州刺史荀衍、冀州刺史崔均,一同向朝廷上奏,請求發兵攻打烏桓、扶餘、肅慎,以報他們多年來騷擾大漢邊境,且資助高句麗入侵遼東之仇。

至於南邊,與孫策小賊正在激烈交鋒之中,雖說不久之前在江麵上吃了敗仗,但聽說損失不大,畢竟北方的水師,第一次實戰,吃點虧也很正常,沒有人覺得這是什麼大問題,或者可以說,大家的目光都不在這次戰爭的勝負上。

朝廷說了,荊州、揚州,都是魚米之鄉,而更南的嶺南的群山之中,還有交州乃至更南邊的地區,香料、寶石、礦產、皮毛等,數之不儘,據說還有一年可以成熟三次的糧食。

嘖嘖嘖,誰說嶺南是不毛之地的?分明是一個上天賜予的寶地,當然,是賜予勤勞智慧的大漢人,而不是那些守著寶物,卻依然會為了一口鐵鍋,幾兩粗鹽就發生部落戰爭的愚蠢蠻夷。

軍功爵製度下,將士立功,依據功勞大便會有錢帛、田產、房產等賞賜,而這一賞賜雖然不少,但也並不算豐厚,然而,對未曾開發的地區,這一賞賜,會被提高到原來的三倍,那就變得極具誘惑了。

而這還不是最重要的,更讓那些將士瘋狂的,是這些新土地上的那些特產,一張完整的貂裘,在遼東隻需要一百多個元興通寶,而到了洛陽城的商鋪裡,就會被標上至少五千錢,這還是如今地方安定,官道通暢時的價格,換做六七年前,這個價格還要翻一倍有餘。天殺的,怪不得那些商人在數十年前如此混亂之時,寧可冒著被盜匪、胡人劫殺的風險,也要往這邊跑。

雖說朝廷有嚴令,軍中不得行商,但是將士們自己剛剛攻下一片新的土地,買一些本地特產,縱是朝中的那些禦史言官,也挑不出理來。這些特產,來日帶回老家,對於尋常人家而言,便是足可傳承子孫的寶物了。

所以,在如今的大漢,那些學業不算優異,難以入太學就讀,即便去了隻怕也是成績墊底之人,就乾脆放棄了讀書出仕的希望,想辦法扔去軍中聽命,才是正道,若是家中有兩個以上兒子,那父母的這一想法便會愈加強烈。

堂堂七尺男兒,上不能報效朝廷,下不能為兒孫謀求富貴,活著還有何用?為父年輕時,朝廷昏庸,內亂不止,百姓連吃飽飯都是奢望,如今你們趕上好時候,有了好日子,豈能在家中坐吃山空?

這些父母都會用這句話教訓兒子。

如此一來,臣子為了自己的功勳,商戶為了關外豐富的特產,將士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百姓們為了光宗耀祖、蔭庇子孫,所以然上下一心,一個個急紅了眼,所有人都搓著手準備拿近百年來對大漢十分不友好的那些鄰國和蠻夷部落開刀。

當然,表麵上必須要說,這是為了複仇,嗯,國仇家恨,必須得報,和利益什麼的沒有半點關係。

嗯,就是這樣,反正大家都是這麼說的,挑不出半點毛病。

作為這一切的發起者和最終掌控者劉赫而言,這實在是最美妙不過的事。

均田製的本質,便是將土地收歸國有,做到相對公平的分配,儘可能避免和減緩土地兼並的速度,讓絕大多數百姓都能耕有其田,如此一來,自然就不會有人造反。一個能得到絕大多數農民擁護的朝廷,被推翻的概率自然就低了許多,這對皇帝本人也好,對百姓也好,都是最佳選擇。

而均田製最大的敵人,便是過分強大的門閥,他們一個家族的人口便有數百人,本身就能分到極多田產,如果再被他們壟斷了出仕為官、立功獲爵的機會,那用不了一百年,國家的田地至少七八成都要落入他們的手中。

如今這樣最好,讀書的機會、做官的機會、參軍立功的機會,都分一部分給百姓,雖說百姓家的子弟,多數時候讀書也好,參軍立功也好,都比不過家底雄厚,自幼就能得到更好教導的大族子弟,但總歸是有了機會。

百姓人口最多,哪怕成才的幾率是大族子弟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朝堂上的官員,軍中立功的名單,也會有相當大比例被他們占去。

而隨著人口日益增多,土地總有不夠分的一天,因此,把臣民們的目光向外轉移,實在是一個再好不過的方法。大漢太富饒了,富饒到了在整個亞洲地區,幾乎是一枝獨秀,遙遙領先,身為後世曆史學研究生的劉赫,對這一點太清楚不過了。

因此,周圍的匈奴、鮮卑、羌人、高句麗、扶餘、烏桓、山越、南蠻,都抱著要來啃一口的想法,乃至在大漢衰弱時,連西域那些小國,在投靠了匈奴之後,也沒少來參與欺淩。

如今借著複仇之名,把他們的土地,一寸一寸打下來,壯大了國力,振奮了軍心,告慰了祖宗,順便把那些地廣人稀的地方,都收入到大漢的版圖之中,讓大漢在人口滋生的同時,土地也在源源不斷被開拓進來,豈不是一舉多得?

精通牧業的趙魁,正在與工部的人商議如何更好的利用羊毛,以及將放牧與畜牧相結合等事宜,許多商戶也對此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自行創辦了不少作坊,協助朝廷進行此類實驗,他們靈敏的嗅覺告訴他們,羊毛若是能夠大規模織成布匹,不是如胡人那般簡單到粗陋的羊毛氈子,而是真正的布匹,能做成漂亮衣服的布匹,那這其中的利益足以讓他們幾輩子都花不完。

擅於水利的童健,也在為廣袤草原上修建水利設施一事,絞儘腦汁,隻要有了穩定的水源,在草原上建立更多城池,就不是夢想,草原上的牧民,不論原本是匈奴人,還是鮮卑人,如今都在以大漢子民的身份,殷切期盼著這一點到來,如果能在堅固的城池和溫暖的房屋裡住著,沒人願意住帳篷。

這兩條若能做到,困擾中原幾千年的草原遊牧民族之患,將徹底成為過去,非但不是禍患,反而是財富,巨大的財富,所有外族的牧民,都會擠破頭往大漢境內跑,為了一個大漢子民的身份,爭先恐後,他們會以向大漢繳納賦稅為榮。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