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安漢商行(2 / 2)

由四方分彆出資一千萬錢,在陰館城內,建立一座“安漢商行”,由守城軍隊負責維持城內治安,同時商行會聘請一批專門的護衛,之後由張、蘇、甄三家派出可靠的手下,共同負責商行的運營。

三大家族的人以及劉赫等人在內,平日裡不得直接乾涉商行的事務,隻能決定商行的整體方針方向,具體事務由四方選定的一批管理人員全權負責。

不過這商會卻與張蘇甄三家的生意不同。三家平日裡都是四處奔走,用南方的特產賣到北方,用沿海的特產賣到內陸,用中原的特產賣給胡人,以此賺取巨額的差價,但是往來路途十分辛苦,而且容易遭遇盜賊、官府盤剝等情況。

而商行則固定就在陰館城,或者日後在其他城池內發展分會,所有商品,都要各個大小商隊自己運到城內,可以在商行內與其他商隊交易,也可以向商行登記之後,到城中租賃店鋪售賣。

當然,不經過商行登記,也可以在城中做生意,隻不過商行內會利用各個商隊的資源進行整合,在銷路方麵,安全保障方麵,自然是大大有利,尤其是對於一些大宗商品,或者價值較高的貨物交易,這點就尤為重要了。

這個想法是劉赫提出來的,最初的時候,三家的人,包括崔鈞等人對這種固定地點模式的商行都有些疑慮,畢竟在他們眼裡,生意要做大就肯定得到處跑才行,但劉赫卻堅持己見。

“諸位放心,我敢保證,用不了多久,咱們這個商行,就會轟動北境各州,陰館城也會成為諸多商隊、商業家族趨之若鶩的聖城!”

眾人見他如此信誓旦旦,也就沒有繼續反對下去了,反正如果這條路行不通,到時候再改也就是了。

劉赫之所以敢這麼有底氣,憑借的就是自己治下眾多城池的穩定和相對繁榮,在如今這個大漢天下,各處烽煙四起,盜匪猖獗,在外行商如果沒有足夠的實力保護自己的話,風險便是極大。

而做生意的人,都希望能儘量規避風險,如果能夠有這樣一個地方,大家隻要來到這裡,就能完成各種不同的交易,而這個地方又十分安全和穩定,試問有哪個商人會不喜歡呢?

雖然貨物一樣要從外地運過來,可是常年走這一條路線,總比到處亂跑要強,而且隻要進入太原郡和雁門郡的境內,安全就有了保障,彆的不說,單單就這兩郡以內以及周邊鄰近地區的行商,絕對會對此十分熱衷的。

更何況劉赫還有一件秘密武器在手。

由於聖旨之中明確說了,六郡一切事務,都由劉赫做主,因此他決定在治下施行“鹽鐵酒專營”,所有食鹽,都必須從這個商行之中得到製鹽販鹽許可證,酒樓飯店釀酒賣酒,也必須從商行之中取得釀酒許可證,采鐵礦石練成生鐵再賣給各個大小鐵匠鋪,也需要取得相應的許可證。

同時境內所有礦產也都屬自己所有,任何人要想在本地采礦,除了許可證以外,礦本身也要向自己購買。

這一做法,在各個朝代之中並不罕見,莫說漢朝了,即便到了北宋時期,釀酒權也必須找官府購買,才能在自己的酒樓之中釀酒,其餘飯店,隻能再找這些酒樓高價買酒去賣。

至於食鹽和鐵,那更是關乎國家穩定與安全,北方各大胡族,之所以屢屢南下,一方麵是為了糧食,另一方麵就是為了獲取食鹽和生鐵,因為這兩樣東西很難從正常的貿易之中獲取,隻不過如今漢末法紀鬆弛,管理混亂,這才給了一些商人家族和暗地裡也在經商的世家大族們牟取暴利的機會。

如今,鐵礦,鹽井,糧食,大多數都被各大家族掌控,鐵匠鋪,飯店酒樓,老百姓們,隻能找他們采購,這讓他們得到了巨大的利益,而百姓們卻是苦不堪言。

而劉赫雖然不會自己製造生鐵、食鹽和酒,但是他會讓商行挑選一批最早能夠得到許可證的鐵匠鋪、鹽商、酒樓等等,然後讓他們生產出自己的鐵器、食鹽、美酒,在市場上進行流通,或者在商行之中擺出來進行交易。

然後由買家,由大眾百姓們來選擇出到底誰家的東西好,最終證明沒有實力和技術,隻是白白浪費許可證的,或者趁機想要擾亂行情的,就會被商行收回許可證,甚至有可能遭到官府的責罰。

有了這樣一套強有力的專賣製度的推行,再加上劉赫治下各縣人口著實不少,百姓相對許多其他州郡而言又較為富庶,這裡麵能產生的利潤,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得見,商行最初的一段時間裡,依靠這套東西,也足以支撐了,至少劉赫自己是這麼認為的。

短短十幾天之後,在陰館城之中,一棟巨大的建築被裝飾一新,“安漢商行”正式成立。

城中百姓也是圖個熱鬨,紛紛聚集到了門口,想看看這個商行裡麵,到底賣些什麼東西。

不過讓他們失望的是,商行裡麵空空如也,卻是什麼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