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三公進言(2 / 2)

“想必如今大將軍也已知曉,控製了洛陽,不過是平定天下的第一步而已。朝中局勢錯綜複雜,絕非擒住了一個董卓,便能真正掌控朝局。”

劉赫點了點頭:“不錯,我原以為董賊禍亂朝綱,隻要將其誅殺,再收服或擊敗關東諸侯,則天下自然平定。不想如今諸侯野心已然滋長,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平定。而洛陽內部的勢力,其禍患比之眾諸侯也未必遜色多少。該如何應對,還請三位教我。”

王允冷哼了一聲:“這些臣子一心為私,他們不過是怕將軍控製了洛陽和朝廷之後,他們便不能像以往那般輕鬆安排自己的子侄擔任機要職位,甚至於擔心將軍會如當初在並州時一樣,將這些世家門閥予以誅滅,故而多番刁難。其實明眼人皆能看出,將軍乃大漢中興之福祉所寄,若無將軍這等漢室宗親出麵,隻怕天下紛亂之局會愈演愈烈,遲早這社稷朝綱會分崩離析啊。”

“不錯,彆的不說,就一個司隸校尉,自袁本初出逃後便虛懸空置,多少家族和重臣盯著,都想在董卓死後,將自家子弟扶上此位。而將軍手中數十萬大軍,在他們眼中更是一塊肥肉,皆欲將其瓜分而後快。如若大將軍留在洛陽,此事自然落不到他們手中,如何能夠不記恨將軍?”

聽他們一番分析,劉赫暗暗感歎。

“終究還是我想得太過簡單了。”

這種權謀鬥爭,劉赫最是厭煩,上一世還是學生的時候,在學生會中就沒少為此煩惱,一想到之後要麵對如此複雜之局麵,他就頭疼不已。

楊彪一見劉赫皺起了眉頭,反而笑了起來。

“嗬嗬,不想威震天下的劉大將軍,也有心憂心煩之事。”

“太尉就彆取笑於我了。”

“老夫不敢。不過此事確需大將軍小心對待,否則稍有不慎,內憂隻怕會更甚於外患。”

“還請太尉指點。”

楊彪捋了捋胡須,緩緩說道:“拉攏一批,打壓一批,震懾一批。”

劉赫聞言一震。

“不知要如何拉攏,如何打壓,如何震懾?”

“大將軍與袁紹、曹操等人不同,他們本就是士族一員,若是由他們掌控朝政,大多數世家都會支持。而大將軍本身既非士族一員,之前在並州時又多番表現出與士族為敵之姿態,故而如今朝中大臣,大半以上都敵視大將軍。”

劉赫這下倒有了一絲疑惑:“三位身後家族,皆是當世一流世家,為何卻能如此義無反顧擁護在下,可否告知緣由?”

三人相視一笑,最後崔鈞說道:“我等士族要想真正令家族利益有所保障,穩定之朝局才是關鍵所在。自光武帝以來百十年間,四海承平,才使得士族發展壯大,規模、地位、勢力皆遠超前朝。而桓靈之時,外戚、宦官凶於內,匈奴、鮮卑肆於外,黃巾、盜匪橫於野,天下不定,朝局不穩,也使得士族大受打擊。”

“而將軍雖然在並州對地方士族豪強並不友善,然真正出手剿除者,皆是那些為禍一方,目無法紀,甚至於通敵賣國之輩,而那些遵紀守法,善待鄉裡的良善之輩,飛但沒有被剿滅,且族中不少才俊皆被大將軍挺拔重用,甚至不少家族參與北境六郡墾荒、行商之事,大獲其利。不但令百姓安寧,胡人歸心,更使得這些家族之地位、財富皆水漲船高。如此局麵,方是我三人所期盼的。”

崔鈞一番話,令劉赫茅塞頓開。

“原來如此,在下些許小事,能令三位如此看重,實在誠惶誠恐。”

“嗬嗬,大將軍不必過謙。不過天下世家大族數以千計,便是司隸地區也有百餘之多,真正支持大將軍者不足三成。當初隨老夫出城迎接大將軍這些人,自然是立場鮮明。而剩餘那近百家族之中,有些反對大將軍,有些保持中立模棱兩可,還有部分對大將軍多有敬仰,隻是因各種緣故,不曾站出來表態而言。”

“不錯。”王允接過了話頭。

“大將軍所要做之事,便是拉攏那批已經投靠或者有意投靠的,打壓那些反對的,震懾那些中立的。不過這一切,都需建立在一個根本原則之上。”

“還請司徒明言。”劉赫請教道。

“其實此事與大將軍治軍是一般道理,隻不過是四個字而已:賞罰分明。”

劉赫眼睛一亮,似有所悟。

崔烈說道:“隻要大將軍一切遵照國法和禮節,行賞罰之事,便是名正言順。董賊禍亂朝綱之根本,便在於以一己之好惡,代替國法,賞無功之人,罰無罪之臣,如此他人反對於他,便是出師有名。當初劉太守在並州誅除眾多豪強家族,不也是一樣搜集了他們之罪證麼?正因如此,袁氏等人才隻得在暗中對將軍出手,否則何須如此麻煩,隻要一份奏折,便能令將軍陷入萬劫不複之地了。”

“如此一來,至少可以令朝局較為安穩,大將軍出征在外,方可無後顧之憂。而且此舉也可以令擁兵自重的諸侯有所顧慮,甚至於部分諸侯因此重新投靠朝廷,也未可知。”

王允補了一句。

“好,三位所言,一語驚醒夢中人也!”

劉赫喜不自勝。

打仗講究出師有名,這朝政之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他們今日以國法和大義反對於我,那我便以牙還牙。”

劉赫握了握拳頭,胸中頓時信心百倍,將之前的鬱氣一掃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