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圖正要說話,卻被逢紀搶了先,上次出謀劃策,他什麼功勞都沒撈到,還被許攸奚落了一通,心中憋屈了好些天,今日總算搶到了機會。
“主公,據探馬回報,如今雁門關門,有守軍四千,崞縣、鹵城、繁三城,各有守軍三千。主公可發兵一萬五千,依次攻克這三城一關,如此一來,雁門失去屏藩,全郡翻手可得矣。”
“除此之外,上黨郡劉備手中,如今有一萬五千兵馬,其中五千人駐紮壺關,一萬人集中於長子城。冀州前往上黨,唯有壺關一途,因此當發兵兩萬,火速攻取此關,則上黨全郡皆如探囊取物。”
“雁門、上黨到手,便可南北夾擊,奪取太原郡。此三郡乃是並州最富庶之地,一旦落入我手,並州其餘諸郡,從此形同虛設也。”
逢紀一番話,讓袁紹是雙眼冒光,連連叫好。
“元圖之謀,高瞻遠矚,當真絕妙!”
“主公萬萬不可!逢紀此言,看似有理,實則舍本而逐末也。”
許攸嘲諷道。
“許攸,你怎敢無禮!”逢紀大怒。
許攸隻是瞥了他一眼,便向袁紹拱手說道:“主公,雁門雖然兵少,然皆是跟隨劉赫多年的身經百戰之士,絕非上黨之兵能相提並論。且雁門關之險,甚於壺關,因此雁門敵軍之力,反勝過上黨,逢紀之言,乃是輕敵之語,若是如此用兵,哼,我料定其必敗!”
“嗯……子遠所言有理……”
袁紹撚著胡須,微微頷首道。
得了他的認可,許攸很是得意地看了一眼逢紀。
“故而,攸以為,當以兩萬五千兵馬攻取雁門,取壺關一地,一萬兵馬足以。劉備雖頗有仁名,張飛也算勇猛,然守壺關者乃是劉備二弟薑桓,區區無名之輩,何足道哉?待攻下兩地之後,主公再各發兵一萬前往增援,一來守住要道隘口,二來繼續攻取太原郡。有此共五萬五千兵馬,定並州可也。”
“不錯不錯,還是子遠思慮周詳。”
“主公且慢!”
袁紹正要下決定,又一個人站了出來。
“哦?是辛評啊,你又有何妙計?”
辛家也是潁川大族,一向與袁氏多有來往,袁紹對辛評、辛毗兄弟二人,也是十分倚重。
辛評說道:“許攸之計,誠為妙計,不過我冀州之兵如今總數不過十萬,要調動一半兵力攻打並州,則本州定然空虛,此時若焦和、孔融、劉虞、公孫瓚,乃至於曹操等輩,趁勢來攻,如之奈何?”
袁紹聞言,也低頭沉思。
“嗯……冀州有十萬兵馬,他們若來攻,必定損兵折將,方有所成,自然不會冒險,若隻有四五萬兵馬,絕難守住南北東三側進攻,難保他們不會群起來攻,幸而有仲治提醒,否則險些釀成大禍。”
許攸十分不善得盯著辛評,而郭圖卻是向辛評投來一個讚許的目光。
辛評接著說道:“評以為,兩路大軍攻入雁門和上黨,自是無妨,不過攻取太原郡,卻無需另外增兵。”
“胡言亂語!”
許攸大喝道:“太原郡乃並州治所,尤其晉陽城,守軍不下於五千,另外狼調縣、盂縣、祁縣等地也有重兵把守,若不加以增兵,即便攻下,也是損失慘重。”
辛評看了他一眼,冷笑道:“攻取太原固然需要援軍相助,卻並非要我冀州之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