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人一聽,頓時愣住,尷尬不已。
"道長,給錢沒問題,問題是沒錢啊!"一個聲音輕輕響起,道士一看,原來是已經清醒的陳銘。
眾人聞言,一片寂靜。
陳銘看了看道士,問道:"可不可以打個欠條?我正是因為沒錢才想自殺的,常言道有借有還,眾神也不會希望再逼我瘋吧……"
道士沒想到自己忙活了半天,竟是做了一場無用功,臉色有些不悅,全然不顧眼前的人剛剛從生死線上掙紮回來。
"對,道長,她孤兒寡母,你也是出家人,就通融一下吧!"
"就是,道長,這位陳家婦人真的不容易……"
"道長,慈悲為懷啊!"
"道長,人都在這裡,跑不了的!"
鄰居們也開始勸道士,反正都是空口白話,不用花費什麼。
"這該如何是好呢?"道士撚著幾根鼠須,站在那裡左右為難,十分為難。
"道長,我這就寫個憑證,找個人擔保,我現在好了,也是天意,你不相信我,總該相信天上的神明吧?"陳銘一口氣講出一番道理。
立刻,隔壁的趙四叔連忙找來女婿甄秀才作保,鄰裡們又是一番勸說,最後達成協議,陳銘和母親一同寫下欠條,承諾一個月後連本帶利還給張道士十兩銀子……
"子愚,收拾一下,師父還要趕往城南為百姓祈雨。"
見狀,道士也隻能聽從眾人,收起法術,讓道童打包所有法器和祭品,準備離開。
世間紛擾,道士亦不輕鬆。
...
數日後,陳銘的身體日漸康複,已能行走自如。
一日清晨,陳銘早早起床,揣著一塊混合麵的硬餅,又收拾了些物件,向母親交代一聲,便出門而去。
“銘哥,去哪兒呢?”鄰居木桶匠張五爺問。
“去南城,三清觀……”陳銘邊走邊答。
陳銘確實是要去三清觀,他不想在大明當個賴賬的人,連請神的錢也要欠著。
他打算找道士商量還款的事,還想看看自己琢磨的那小玩意兒是否可行,能否有機會與道士合作?
這個主意比打鐵、製玻璃快捷,比製作肥皂省力,但絕對是項偉大的發明!
在大明現有的生產力下,製作這東西綽綽有餘,而且正好趕在蒸汽機出現之前,之後也能與之配套。
據陳銘記憶,這物件要等到天啟年間才從泰西傳入華夏,現在推出正合適。
眼下正值全國大旱,這玩意兒能持續將地下水引至地麵,若能推廣,至少能大大緩解旱情,恩澤百姓啊!
可惡的小冰河期,有了這取水之物,應該能救不少人的命吧?
這東西小看可修身齊家,大看則能治國平天下...
當然,這得看命運和機遇。
也為道士填補些損失,畢竟他名義上救了自己,關鍵就看道士是否識貨了。
救世先自救,就從救自己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