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霸王南下(1 / 2)

“史侯,敢問你們幽州如此大力的興辦學校,僅僅隻是為了讓百姓學習一項生存的技能,提供他們工作的機會,就沒有想過通過教學,讓學生們走上仕途?”徐庶眉頭微微一皺的問道。

“哈哈,有些事情看來還是瞞不過元直先生。幽州未來的人才選拔會舍棄察舉製,而是通過學校的教育,以及進行重重考核後,最終確定。

大漢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到了如今日薄西山的時候,原因有很多,而察舉製正好是其中之一。

察舉製的弊端太多,舉薦權長期掌握在地方最高行政官手中,導致了太守或是刺史出於私心舉薦門生故吏、親朋好友、甚至營私舞弊、朋比結黨。

這種舉薦製度充滿了個人的主觀情緒,嚴重影響了人才的選拔,使得許多有才之士鬱鬱不得誌,缺乏客觀與公平公正。

而且被舉薦進入仕途的人才,也因為道德的束縛,在儒學為尊的大漢,他們必須對舉薦人保持師生之禮,並為之效命。

這樣極易形成一個個小團體,繼而演化成朝廷上的不同派係,爭相鬥爭,嚴重影響大漢王朝的政治與發展。

近些年來,大漢察舉製的弊端日益明顯,舉薦的人才大多都是無能之輩。地方舉薦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製,他們舉薦的官員往往看重對方的門楣家世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

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

這樣的人擔任縣令或是郡守,成為當地的父母官,才真正成為百姓的災難。

甚至出現了汝南袁氏那般的四世五公,以及其他世家大族一樣的累世公卿。

以袁公路為例,如果不是出身汝南袁氏,憑他的能力與德行如何能被朝廷封為虎賁中郎將。

現在的察舉製已經變相的成為世襲製,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罷了。

官僚製度,一旦變成世襲製,王朝會因此很快的腐朽下去。

因為賢能的人無法得到施展才華的空間,屍位素餐,蠅營狗苟之輩把持朝政,天下哪有不亂的道理。”劉辯侃侃而談的道。

“如果真如史侯所言,官府開辦的學校為所有人傳授知識,在進行公平公正的考核,優秀的人才就會脫穎而出。德才兼備的人占據高位,王朝才能興盛,百姓才會得到公平對待。

史侯一開始沒有如此做,是擔心幽州的地方豪族與天下士人反對?”徐庶微微點頭,非常讚同史侯的言論。

如果他不是出身普通,家世平平,以他的才能,絕不可能還要到處尋找出仕的機會。

“被地方豪族與天下士人反對確實是一大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則是培養一名合格的官員,並非短期內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長遠的時間讓他們學習知識與德行。

幽州近幾年一直在收複境內的郡縣,雖然政務官員確實一度造成短缺,但是經過荀文若等人的舉薦,還是稍微緩和了一些。

而大漢便利店關乎我們幽州的經濟命脈,每一所醫院的建立,都在為幽州的所有百姓提供安全的保障,學校的開辦,則是為所有孩童啟蒙與傳授知識,為幽州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

技術型人才的培養,則推動整個幽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有才之士可以暫時通過舉薦而來,這些人才的培養則刻不容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