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距離核心區域太遠了,顯然平城就更為合適。
無論是並州、冀州北上還是幽州西進,都需要經過這裡,而且一旦平城遭遇危機,他們還可以迅速從盛樂的大本營調集軍隊前來救援。
當時有人建議遷都鄴城,拓跋珪甚至一度有些意動。
因為鄴城無論是經濟、文化、農業、商業、人口等各項指標都遠超平城,而且還是經曆過曆史考驗的古都。
自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占領鄴城後,開始按照王都規格大規模修建,並將這裡作為統一北方,兼並各諸侯與各部落的根據地。
曹操為擴大鄴城的規模,先後修建了舉世聞名的“銅雀、金鳳、冰井”三台,建置了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開設了專門用於商貿流通的商業市場,鄴城迅速成為整個華夏文化、經濟中心之一。
開啟了它作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的序幕。
曹丕代漢建魏後,雖然移都洛陽,但是鄴城仍然作為魏國的北都而存在,曹魏宗室的家人以及在外鎮守將領的家屬基本都遷居於此。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為了控製曹魏的宗室,防止他們有異心,基本把宗室所有的人都遷到鄴城進行看管。
從公元204年到577年,鄴城作為都城長達370餘年之久,故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稱譽。
它與江南的建業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建業是三國時期吳的都城,鄴城是魏的都城,建業是“南六朝”的都城,鄴城是“北六朝”的都城。
但是因為鄴城距離草原大本營太遠,如果遇到危險,北境的騎兵極難迅速救援。
而且南下鄴城就要經曆常山、中山、那裡是太行山一段最險峻的地方,不利於騎兵的奔襲。
加上當時南方的東晉北府兵首領正是猛人劉裕,在北魏內部的巨大反對聲中,拓跋珪還是放棄了定都鄴城的打算,最終遷都平城。
以平城為中心,拓跋珪開始了自己的大規劃。
他將北魏所有官員的家屬以及豪紳、世家全部遷到新都平城,如此一來,平城人口大量增加,且皆是富貴之人,或是他們的後裔。
將東至代郡當城,西至雁門郡善無縣,南至陰館縣,北到參合坡的地區,全部劃入北魏的京畿內。
京畿之外的八個方向設置了官員,對未被離散的部落實行監管。
而被京畿包圍的這片土地,被稱之為“代”,而裡麵的核心人物,稱之為北魏代人集團。
帝室十姓與勳臣八姓則是代人集團的領導核心。
北魏代人集團既是整個北魏基石,亦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關鍵,代人集團的成分相當複雜。他不僅有拓跋部的宗室成員,還有漢人與其他各族成員。
他們之前可能有各種各樣的稱呼,匈奴、丁零、烏桓、柔然或是東夷,但是進入這個體係後,他們隻有代人集團一個稱呼,也隻有為北魏的發展建設作出貢獻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