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個時代紙張對比後世還有許多缺點,但是比起價格更加昂貴的縑帛,以及笨重不堪的竹簡來說,還是方便了太多,這也是劉辯來到幽州後大力推廣紙張的原因。
在上古時代,人類開啟靈智之後,當時還沒有發明文字,主要依靠結繩記事。
殷商時期出現的甲骨文,成為了華夏發現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係統,是現代漢字的源頭與傳統文化的根脈。
商朝王室貴族上至國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如祭祀、打獵、播種、遠行、生育、氣候等無不占卜求神,以得知吉凶禍福決定行止。
占卜成為國家政治與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當時的朝廷還為此專門設置了機構和負責占卜的官職。
國家一些重要的事情經過占卜後,會記錄在龜甲獸骨上,作為檔案保存起來,以供君王和官吏查詢。
東周開始,華夏進入了思想與文化發展最為迅速的春秋戰國時代。
這是整個華夏五千年曆史上思想、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
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麵,雖然說是百家,實則有上千家之多。
隻是最終得以流傳下來,影響較大、較為著名的不過十二家而已。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成為整個世界不可磨滅的文化瑰寶。
思想、文化的傳播最離不開的就是文字與語言。
這一時期同樣也是文字、語言迅速發展的時代。
繼甲骨文之後,刻在青銅器上的鐘鼎文字,刻於石鼓之上的大篆。
以及秦始皇統一華夏後,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基礎上,進行簡化,創製了全國統一使用的文字小篆。
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
即使如此,小篆因為字體優美,頗有古風古韻,始終被漢代的書法家所青睞。
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很難被人模仿。
特彆是在印章刻製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小篆,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小篆才徹底成為曆史。
文字的不斷更新,其書寫的載體自然也會因為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
秦漢時期文字的主要載體是縑帛與竹簡,縑帛的成本相對昂貴,竹簡又笨重不堪,無論是運輸還是儲藏都是非常費力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漢代時,史官寫作或是正式場合說的文言文,平時的交流以及普通百姓之間的對話使用的白話文一樣。
因為文言文可能隻需要十餘個字就能記錄一段事情,而同樣的事情,用白話文來記錄,甚至可能超過一百個字。
當時一捆竹簡可能隻記載了幾句話就已經有四、五斤重。
再加上竹簡製作麻煩價格較高,運輸困難,所以精簡的文言文就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