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過一會,張玉花就來了,李寶兒高興的說:"娘,二弟來信了。"
"是嗎,真被你說著了,寶兒,快讀給我聽聽,寫的啥,他在那裡還好嗎?"
李寶兒認真的給張玉花讀了一遍。知道謹騰在那裡生活,學習的情況。張玉花懸著的心放下了不少。
張玉花一來,李寶兒就和鳳兒回家吃飯了,到家裡一看,蕭謹言已去學堂了,蕭謹燁也起來了,正在吃早飯,早飯是小米稀飯,落了一些餅,煎了麻辣豆腐。
李寶兒一邊吃飯,一邊和鳳兒說著笑話:"鳳兒,我二弟肯定喜歡你,你剛來,他就寫信向你問好了?”
"去,他個小屁孩,懂什麼?你不要瞎說哦,我還要找婆家呢。"
吃過早飯,李寶兒換上學醫的服裝,布置好謹燁要學寫的字,就去劉老先生的醫館了。
今早上暫時還沒有病人,劉老先生就向他們師兄妹講了些中醫理論。
上次講過了問診,今天接著講切診,切診指的是接觸診察。切診不僅有我們熟知的診脈,即開頭所說的“號脈”,還包括對患病部位的按壓診治。
切診就是醫生用手指或手掌對患者的某些部位進行觸、摸、按、壓,從而了解病情,診察疾病的方法。
切診作為中醫四診之一,在獲取患者的健康與疾病信息、獲得重要的辨證資料方麵,起著非常重要作用。
切診包括按診和切脈。中醫認為,脈為血府,五臟六腑的氣血都要通過血脈周流全身,當機體受到內外因素刺激時,必然影響到氣血的周流,隨之脈搏發生變化。
基於此,醫生用手指對患者某些特定部位的淺表動脈進行切按,體會脈動應指的形象,進而了解身體狀況。
關於脈診部位,曆史上有很多種,應用最廣泛的有三種。一是三部九候診法,二是三部診法,三是寸口診法。
脈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得到了曆代中醫大家的重視,其理論和應用也不斷得以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中醫學最具特色的診斷方法之一。
按診,指醫生用手給患者做檢查,以了解患者身體局部是冷是熱,是潤是燥,是軟是硬,以及有無壓痛、腫塊等其他異常變化,從而推斷疾病的部位、性質和病情輕重等。
望聞問切,蘊含中國幾千年醫學精華,是中醫了解疾病的四種方法,各有其獨特作用,不能相互取代。
疾病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臨床表現可體現在多個方麵的千變萬化,若僅以單一診法進行診察,必然會造成辨證信息的殘缺,進而對論治產生影響。
剛講完,來了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看上去精神不是太好,略有疲憊。好像左手不是太靈活。
劉老先生給患者診脈,看了舌苔,問了大致情況,心中已知病情。就讓李寶兒來試一下。
李寶兒對患者進行了詳細的詢問和觀察,確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注意觀察患者的脈象、舌苔等。用手按壓了患者的後背。了解了患者的病情,向師父說出了自己的診斷結果。"是一直坐著做事,缺少運動,造成後背左部經絡堵塞,所以左膀子舉不起來,後背疼。”
劉老先生問了一句,"那怎麼診治呢?“
先放血,再拔罐。 放血是指用無菌針刺破患者的皮膚,將局部淤積的血液排出,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通常,放血的量和位置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和病情而定的。
拔罐 拔罐是一種利用負壓原理,通過在患者皮膚表麵製造真空,吸附局部組織,以達到疏通經絡、散寒祛濕、消腫止痛的治療方法。
先在患者後背的特定穴位或經絡上塗抹一些藥物或紅花油,然後將玻璃罐快速置於皮膚上,利用火或者泵等工具製造真空。罐子會吸附局部皮膚和組織,形成一個負壓的空間,促進血液循環、排毒、疏通經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