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啊,我多找一些農學相關的書籍,我們下了鄉,一定得找到一些適合深港村的一種新農村發展之路,這樣一來可就離不開專業的書籍了。”
林承鈺覺得多一些下鄉知青,深港村以後的發展肯定也不會太差的。
以後村裡還得組織人手一塊學習農業相關的知識,讓大家都參與學習了,大家的眼界才會放開一些,不會一天到晚都關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
對於前世自己的埋骨之地,林承鈺不是沒有怨言的,但是他的身體不是被村子裡的人推下海的,而是知青點的知青,他怪不著村裡人。
後來他身體乾不了重活,之所以還能夠活了十多年,也是多虧村裡人心善才養活了他。
對於這樣一個對他有恩的村子,他還是期待這個村子的發展能夠更好一些。
宋子清就不一樣了,深港村對於她來說還是非常有歸屬地的,對於林承鈺的提議也非常讚同,“我們深港村現在就缺一個學校,我覺得以後可以讓村裡建一個學校,我們要是能夠成為學校的老師,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前身以後每隔一年就會回一趟深港村,對村裡的情況還是比較了解的,她覺得深港村的生活基礎並不差,最缺的還是一所小學,當初她爸爸也跟村子裡提議過,還跟她一樣寄回來不少書籍的。
但是學校還是沒有發展起來。
一來是村子裡的人不太重視教育,二來就是鎮裡領導不同意,畢竟深港村離鎮裡很近,小學生直接去鎮裡上學就足夠了,再修一所學校太過浪費了。
後來宋爸寄回來的書籍也被鎮裡的人帶去了鎮裡,對此,村子裡的人沒有人敢反對。
宋子清對於村裡人還是有些怒其不爭的。
不過,她們一家人隻是每隔一年才回去一趟,不是村裡人,也做不出強迫村裡人的事情來,隻能順其自然了。
這次下鄉回到祖籍,她覺得隻要有機會,還是得先幫村裡人洗洗腦子,讓大家不要一直盯著村裡的那一畝三分地。
兩個人在二手書店裡麵找了好一會兒,發現了不少在農村用得上的相關書籍。
宋子清更是發了好幾本船舶相關的書籍,還是俄文的,看著就比較有意思,她覺得有機會可以學習學習,要是有機會可以了解了解相關的內容。
兩人找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