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勸降之計(2 / 2)

劉爭沒有和這些人說太多的廢話,上來就表明了自己的意思,他就是要蔡瑁,隻要蔡瑁投降,阿門剩下的這些人就可以活著,如果蔡瑁不投降,那就一起死。

簡單明了,劉爭根本不問蔡瑁的意思,而是問那些附庸在蔡瑁身邊的人。

這比直接問蔡瑁可有意思多了。

直接問蔡瑁,蔡瑁或許會顧及自己的臉麵,又是心血來潮做一回有骨氣的人,不選擇投降劉爭,畢竟他總不能接二連三的降於劉爭吧,上次投降已經丟了臉了,再丟一次可真的是讓蔡瑁無地自容啊。

可現在劉爭不問他,把他是否投降的決定權,丟給了蔡瑁身邊的那些人。

這就把問題拋開了,劉爭知道,那些附庸在蔡瑁身邊的人,都不想死,沒有人想死,特彆是在知道了襄陽還沒有淪陷的時候,張允,蒯越等人都想要活著離開,至少不想馬上在這裡被殺,這樣死的毫無

作為。

所以他們肯定會力求說服蔡瑁投降,這就不是蔡瑁想不想投降的問題了,而是張允和蒯越等人會說服他投降,甚至逼迫蔡瑁投降,這樣的投降不會讓蔡瑁有任何的心裡負罪感,甚至還有一種是我救了大家的使命感。

果然,在劉爭的話說完之後,對麵的敵軍就開始騷動了,沒有人願意死,特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死。

雖說軍人戰死沙場是光榮,可是如果能活著,比一切都要好。

死也要選擇在什麼時候死,在前去支援襄陽的道路上死去,劉表不會感謝他們,甚至還會怪罪於

他們行軍不利,死去比活著更痛苦。

所以張允第一個就站出來,勸說蔡瑁投降了。

“蔡瑁將軍,聽見了嗎,那劉爭願意放過我們,投降吧,還想啥啊。”

張允說的比較直接,並且語氣有些急促,就是想要儘快把這件事情敲定,不然他一直擔驚受怕的在這裡也是一種煎熬。

蔡瑁扭頭看了一眼張允,並沒有說話,張允不是蔡瑁,並不能夠理解蔡瑁心裡的苦。

但是蔡瑁自己知道,劉爭的意思,已經很明顯,如果蔡瑁投降,這輩子怕是就要跟著劉爭走了,現在的劉爭,已經不是當初的劉爭了。

當初的劉爭不會是黃巾小卒,不起眼,沒有人會想到,這樣的一個黃巾小卒能夠攪起天下風雲,坐擁三州之地。

就算是蔡瑁投降給當時的劉爭,也頂多就是大意失荊州,畢竟馬有失蹄時,彆人也不會太在意。

但是現在的蔡瑁如果投降劉爭,那身上就會被釘上反賊的名頭,這一輩子也將跟著劉爭,在劉爭的麾下辦事了。

對於在劉爭手下辦事,其實蔡瑁倒是並沒有太多的排斥,在見到自己妹妹的時候,蔡瑁就對劉爭的怨氣減少了很多。

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在襄陽的蔡家。

一旦他選擇投靠劉爭,那麼襄陽的蔡家必定

一蹶不振。被劉表所打壓。

可張允和蒯越等人又哪裡會管什麼蔡家啊,他們隻管自己的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