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令在城東市場逛了一圈,確認市場上所賣糧食的數量比去年少,還是足足少了一半以上。
“看來,今年秋收的糧食確實歉收,再加上敗給楚國,晉國明年的大體環境一定會非常糟糕!”
在當代,春播一般播種大麥,到了夏季的時候進行收割;到夏補種會種粟米或是各種豆類,到秋季進行收割。
所以是,因為秋收時節突如其來的雨季,導致今年的粟米和豆類糧食都歉收了。
樓令當然知道一旦糧食欠收,必定會讓歉收的糧食種類成直線價格上漲,至於究竟上漲到多少,看得是發生糧食歉收的區域有多廣,有沒有人為惡意操作。
一圈走下來,樓令有問粟米換豆類的比例,基本在一斤換七斤或八斤的範圍,往年一斤可以換十斤;粟米換大麥則是一斤換兩斤,往常兩者其實是平等斤兩的互換。
在粟米換布匹方麵,以前是兩石(一石為現代的120斤)換一匹麻布(長30米到現在是一石又四鬥(一鬥12斤)換一匹麻布。
絕大多數人拿出家中的粟米或大麥到市場,主要是跟人換各種豆類,次級的需要則是布匹,其餘生活物資需求放在最後。
樓令再次找到屈遠,問道“今年是什麼行情?”
屈遠知道樓令問的是粟米換豆類,答道“八斤。”
樓令之前已經做好了盤算。
明明行情比去年差,該拿粟米換豆類還是得換,要不然平時吃掉一斤粟米,等於吃了八斤豆子。
樓令講出自己的需求,說道“先用一千石粟米換八千石豆類,之後要換什麼,等行情怎麼樣。”
老樓家每有運來一千石這麼多的粟米,能交出去的就是三千斤樣品,拿到的也是換算比例的豆類,其餘的交易額則是會在後麵逐步完成。
所以,樓令跟屈遠在“蒲”城裡麵,談的就是一個交易意向。
八千石豆類就是九十六萬現代的斤,加上老樓家自己有產出豆類,以老樓家現在的總人口有兩百三十多人,再加上二十四匹馬和六頭牛,自家產出外加對外置換的豆類儲備完全足夠支撐一年了。
另外,老樓家有兩千四百畝的農田,其實並非所有田都有耕種。
大多數家族除非是麵臨窘迫的狀態,要不然家族有多少畝田,其中的一半會是休耕的狀態,每隔一段時間來回輪換耕作,進行的是一種“輪耕養地”的方式。
今年,老樓家收割的粟米約在兩千石,其餘豆類因為比粟米不挑地,其實與粟米的播種不衝突,一不一定要將種豆子的地算在農田範圍裡麵,老樓家今年的豆類收成約在六千石左右。
樓令之所以還用粟米換了八千石,主要是因為需要考慮明年不納賦,需要備好應交的稅。
這種事情每一個家族都會在事先做好準備,免得沒有做好充分準備留下劣跡,一旦上位者留下壞印象,影響到家族的未來。
“我見你帶來了麥?”屈遠說道。
樓令就實答道“今年不適合出售大麥。”
因為粟米和豆類都歉收,導致粟米和豆類的價值升高,再用大麥去換粟米或豆子明顯吃虧,肯定不能吃這個虧了。
屈遠知道那是實話,皺眉想了一小會,說道“我這邊有一批銅、麻布、陶器,你可以去年大麥的價格跟我換。”
樓令不會認為屈遠在特彆照顧自己,還是點頭說道“那多謝遠叔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