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算學(1 / 2)

五代興唐 準噶爾刀王 3926 字 8個月前

五代興唐最新章節!

這冬天的雪實在是太大,再加上安置流民等事項,籌備中的晉陽書院終於是沒能按計劃開辦起來,推遲到了明年二月初一再正式開學。

不過在年節前,李岌還是在弘文館裡開始為準備當作教授的第一批學員開始了授課。

學員有三十人,都是從晉地招募或是抽調的二十五歲以下準備參加科舉的年青官員、弘文館的編纂、校勘或是學子。李岌主要是想為他們傳授後世的算學,再加上簡單的幾何、物理和化學知識。其中化學被他包裝成了道家的煉丹之術。

這批準備“師範生”畢竟已經二十多歲了,而且原來也是書生出身,智力和理解能力遠強於普通人,應該可以承受高強度的學習和培訓。

相對而言,他們的動手能力要差一些。

李岌現在有了三十五個學生,三十個年青的“師範生”,還有四位弘文館的官員當旁聽生,再加上晉陽通判兼弘文館館令盧弼。盧弼的詩文很好,《全唐詩》裡就收錄有十篇他的詩文,隻是對於“雜學”,基本上算是一竅不通。

開學之前,李岌就為每個學生準備了一套後世小學生們必備的圓規,直尺,三角板和量角器這四件繪圖和測量工具。他打算在教授算學的同時,也傳授一些簡單的幾何知識。畢竟要學以致用,平常用到最多的,就是四則運算和簡單的幾何知識。

教室裡與舊式的學堂最大的不同就是多了一塊黑板,這樣可以直接將要講授的東西寫在黑板上,有利於為更多的人同時講課。

首先講授的自然是算學中的符號,數字0到9,這些數字符號並不是後世的阿拉伯數字,依然還是采用古老的梵文,李岌也聲明了這些數字是來自於天竺的梵文數字。其後是“加減乘除”,等於、大於、小於和括號等等。

李岌先在黑板上寫下了0到9十個數字,然後這些數字符號下麵寫下了對應的漢字零、一、二、三等等。等大家將這些數字都熟記於心後,開始講解個、十、百、千、萬、十萬直至十億、萬億等進位概念。

接下來就是應用豎式進行四則運算了。

加減還好,唐代的讀書人,不是明清時隻知埋首四書五經,穿究八股文的腐儒,讀書學習所涉獵的範圍很廣,自然也包括一些算學方麵的知識。不過,也隻限於加、減法和簡單的乘法,能夠熟練應用四則運算的,都能算是明算科的博士了。

明算笠,在唐代一直都是科舉常科的考試科目之一,也算是一門專門的學問。

唐代《通典·選舉》中有規定,明算,試《九章律》、《張丘建》、《夏侯陽》、《周髀》、《五經算》各一條,十通六者為及格;試《記遺》、《三等數》,帖讀十得九為及格;又試《綴術》七條,《輯古》三條,十通六為及格。

也就是說,在唐代數學考試,大約考個六十多分,就能算是及格。明算科及第,敘任的品階是從九品下。

這些後世的小學算術知識,看似非常簡單,但在唐代,通過明算科中舉進士及第的人卻是非常少的。這也說明算術,對於古人來說,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古代的數學,除了自然形成的加減的概念之外。乘除的概念形成相對較晚,中國的乘法概念,早在春秋時期的書中就可以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六三十六”、“七七四十九”、“九九八十一”等句子。秦漢時期,已經把這些句子結合,形成了最初的‘九因歌’,也就是後世的九九乘法表。

而‘除’的概念,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注解《九章算術》的時候,才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概念。

後世在小學六年就要學完的四則運算,能夠熟練應用對於古人而言就絕對算得上是高人。由於沒有數學符號,算術的演算需要用到所謂的算籌,使用起來也非常麻煩。因此,精通算學之人,就能夠因此而授官。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