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凡這個身份剛剛二十歲,從沒有領軍經驗,本來以為要出征會很難,沒想到李弘對他很有信心,大力舉薦他,加上大唐這些年東征西討,幾乎是戰無不勝,以為這次能讓他跟著沾光混點軍功。
李治也是大方,直接就給了他一個右戎衛大將軍,隻比主帥薛仁貴略低,反正他是宗室子弟,彆人不服也不行。
他可是知道這一仗敗的很慘,大非川一戰,薛仁貴損兵折將,被一擼到底,貶為庶民。
後世對這場敗仗分析的文章很多,曾凡看了不少,心中多少也有點底氣。
接到皇命後,曾凡讓他的護衛統領衛紳從府中選了十名護衛,然後一起去軍營報到。
這次出征的大軍主體是跟隨薛仁貴東征西討過的老部隊,總數三萬人。
至於兩位副手臨淮郡王右戎衛大將軍李循琬,也就是曾凡的遊戲身份,右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都是貴族子弟,各自率領一萬配屬部隊。
薛仁貴今年已經五十六歲,打過三十多年仗的老將,戰功赫赫,威名在外,隨著李績去年去世,薛仁貴已經是大唐為數不多能震懾敵人的宿將了。
阿史那道真雖然是個突厥人,可是他父親歸降大唐,娶了李淵的女兒衡陽公主,三十多歲的他雖然頂著突厥人的名頭,卻是在長安城裡出生長大,實際是個地地道道的紈絝子弟而已,論起來還是曾凡這個王爺姑表親的表哥,這次出征也是為了混點軍功,帶著麾下的的突厥子民掙點封賞。
這個時期正是大唐軍隊的戰力巔峰,不隻是靠幾個名垂青史的將領,府兵製的作用也不可小覷。
配屬給曾凡的右戎衛為例,他是臨時最高長官,隻負責指揮發號施令,下麵有將軍二人,共同掌軍,平時負責訓練以及保衛皇城,戰時帶著軍隊衝鋒打仗。
右戎衛屬於唐初設立的十六衛軍府之一,早先叫右領軍衛,目前兵員兩萬五千人,這次隨曾凡出征的隻有一萬人,副將劉德,還有長史一人,錄事參軍事一人,倉曹參軍事二人,兵曹參軍事二人,騎曹參軍事一人,胄曹參軍事一人,此外還有郎將十人,各級校尉數十人分彆統領大軍。
軍中實力為先,曾凡讓副將劉德召集起隊伍,拿出李弘送他的那把長弓又一次表演了他的神射,下麵士卒們一起高聲歡呼,那些心中質疑他的將校們頓時俯首帖耳,至少表麵上不再炸刺了。
五萬大軍前後綿延十幾裡,大唐境內行軍速度很快,薛仁貴,曾凡,阿史那道真各自統軍前進,不用每天見麵。
平時也看了很多這個時候的兵書戰策,曾凡又不擺架子,這次行軍途中理論聯係實際,有不懂的就向副將劉德,各位參軍等人請教,很快就初步的掌握了這支軍隊。
大軍開拔一個多月,到了鄯城,也就後來的青海省省會西寧附近,鄯城鎮守郭待封帶領五萬軍隊加入他們的隊伍,大軍繼續前行到達青海湖南側的大非川,薛仁貴召集將領開會,部署具體的行動方略。
結果也和史書記載差不多,薛仁貴深知吐蕃和吐穀渾聯合軍隊人數占優,又有高原地利優勢,並且以逸待勞,唐軍人少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
他們的前方目標烏海城沿途都是山路,輜重車馬通行緩慢,大部隊過去費時太多又易喪失戰機,薛仁貴決定親率本部三萬輕裝奔襲。
留下曾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率各自部隊守護輜重、糧草,讓他們在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防禦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
看來薛仁貴知道指望不上他們,讓他們把守住後路,供應上輜重糧草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