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03章 舒嫦的煩惱(求月票)(2 / 2)

但是也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

父親不是真的良心發現要認回她這個女兒。

那邊也已經有了家庭,說不定就是那邊的家庭逼著父親為了錢認自己。

“嫦嫦,你要學會堅強,伱的媽媽一直在天上看著你,她希望你能過得快快樂樂的,你如果遇到什麼困難都可以找我,我來幫你,我幫不了你,我就去找郝運。”

“我們一起堅強!”

郝運第二天去中央音樂學院參加劇本研討會。

劉光泗先生覺得自己年紀大了,未必考慮的周全,因此和中央音樂學院進行了溝通,幫郝運安排了這一天的劇本研討會。

參加研討會的有兩位老師和兩位學生,加上劉光泗和郝運一共六個人。

主要就是一起核對電影裡關於音樂方麵的專業性。

此前其實有過幾次文字層麵的溝通,用的就是那個qq群。

重點討論了電影是否對老師這個職業有抹黑的嫌疑。

《爆裂鼓手》肯定不是一部純粹的勵誌片。

從某種意義上說,老師的角色確實是個變態。就連編導郝運,他也無法否認這一點。

不過,他否認抹黑老師的說法,因為這部電影不是在討論師生關係,出發點是沒什麼問題的,最終導致的結果,也不至於說讓整個老師群體被質疑。

最後的劉光泗拍了板,電影即便有否定,否定的也僅僅隻是個人。

不是群體,談不上抹黑。

電影既沒有抹黑老師,也沒有抹黑音樂,反而是裡麵的很多元素充滿了對於人生,對於苦難,對於偉大的思考。

電影裡老師這樣的形象在現實中其實並不罕見,很多人的求學經曆可能都遇到過這類嚴厲到近乎苛刻的老師,扔椅子、打耳光司空見慣了已經。

電影裡沒有就這種現象討論是與非的問題。

甚至都沒有任何態度表露出來。

現實裡卻可以展開討論,90年代西方吹來的“素質教育”之風一直影響到現在,未來還將越吹越烈。

但人家其實也沒真的實行所謂的素質教育。

2001年,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愛德華·休姆斯,在加州一所公立學校惠特尼高中臥底,調查該學校真實的學習情況。

惠特尼高中位列加州第1,全美排名第33,也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名校。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惠特尼和黃岡中學和毛坦廠中學沒有什麼區彆,實行的是“3個4”原則,即4個小時睡眠,4杯咖啡,4.0的gpa成績。

惠特尼的學生書本與教課材料加起來有100多斤,每天念叨的都是我要進哈佛、耶魯、麻省理工。

其實,郝運沒有想用電影去討論教育。

教育也好、音樂也罷、或者說他在討論人性他也不反對,他真的就隻是想拍電影。

而今天的探討主要圍繞電影有沒有專業方麵的bug。

很多電影讓人看了之後覺得拍的不專業,說編劇肯定是外行。

但其實電影主創也有苦衷。

電影是一種表達的藝術,在極短的時間裡呈現出足夠多,足夠有震撼性的東西,必然要進行一番藝術加工。

這就必然會有一些東西被誇大,甚至脫離現實。

當然,也有的影視作品確實是離譜,不是誇大,簡直就是誇張,甚至純粹就是編劇和導演胡說八道。

這種情況,隻需要用個專業人士當顧問就行了。

拍醫學電影請個醫生,拍消防題材請個消防員,拍音樂題材找個音樂理論豐富的老師。

花不了幾個錢。

《爆裂鼓手》現在就是這種情況。

研討會的過程充滿了爭論,因為郝運要根據電影出發,而幾位專家是根據現實情況。

隻能一點點的達成妥協。

不過,收獲還是很不錯的,至少電影沒有什麼專業方麵的大bug,還幫他變得特彆符合國情。

郝運順便去看了一下中央音樂學院提供的場地和設備,對學校的支持那自然是感激不儘。

到時候電影肯定會用很大的字幕特彆鳴謝中央音樂學院。

顧問團隊也會在電影末尾體現。

由於音樂學院方麵堅持免費不收錢,郝運就打算向學校捐贈一些進口高端設備或者圖書。

人情這東西,要有來有往才能夠持久。

【注1】這個姨媽和宋zu兒沒有關係。據悉,宋zu兒的母親二婚後嫁給了舒嫦的二舅,所以兩人稱呼上是表姐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