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運和安小曦在隨後的兩天,前往香江、灣灣參加了宣傳活動。
由於票房的火爆,宣發那邊得到了林劍躍、楊登奎這種本地豪紳的全力支持。
請了不少本地明星參加。
灣灣這邊周傑輪、伍百、王欣淩、張少涵、she、大小x等等十幾位明星,甚至把林清霞都請過來站台了。
香江那邊更了不得。
郝運本人在香江就有非常廣泛的人脈關係,更何況還有林劍躍這個出品方。
當天來了幾十個明星捧場,一起助陣《那些年》。
首日票房很重要,但是後續幾天的票房走勢更能決定這部電影到底能夠走到哪一步。
因為口碑越好,票房的持久力就會越強勁。
口碑差的話,也就開始那兩天把人哄進去騙點錢,後邊大家都知道電影很爛,就沒有人再去看了。
另外,也跟宣傳有關係。
上映時間就一個月,不存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事。
等人家知道你這部電影,你都下映三五個月了,那再好的口碑都和你沒了直接關係。
所以,宣發在鼓足了勁折騰的時候,也開始向出品方施壓。
錢!
馬內!
根本就不夠花。
而且這個錢發行方也不能隨便墊,得有出品方同意才能加大發行預算,不然沒人給你買單。
出品方這邊則是在推動三件事。
第一個,應宣發要求增加預算,經過一番討論,決定增加五百萬的宣發預算。
郝運覺得這些人都瘋了。
首日六百萬票房的電影,他們是鐵了心的要把內地總票房給衝到一個億以上。
不惜一切代價。
如果增加五百萬投資的話,那各家就需要再出五十萬,如果你不出的話,彆家非常樂意幫忙。
這部電影賺錢賺瘋了,肯定不止200%的回報率。
乾不乾,不乾乾你!
郝運和劉阿姨、薑蜀黍都選擇了跟進。
於是《那些年》的成本就變成了一千五百,八百萬製作費,七百萬的宣發。
出品方乾的第二件事就是打盜版。
第三件事,推動《那些年》在馬來西亞、新加坡、霓虹、棒棒、泰國等多地上映。
這部電影很符合亞洲人的口味,這邊的文化都有一定的共通性,自然也不缺乏相應的受眾,蚊子腿再瘦那也是肉。
還有海內外的音像製品版權等各種權利的出售。
郝運當初把這些人拉上了《那些年》的戰車,現在終於要看到效果了。
確實,他自己也能湊齊這部電影一千萬的投資。
賺得也比這麼多人分要多的多,可是很難形成現在這樣的統一戰線。
韓散屏發話了,必須要拿個票房過億才行。
不能是全球票房一個億,必須是內地票房過億。
麵對《那些年》如此勁爆的票房勢頭,大導們內心五味雜陳。
一個二十來歲的小年輕,居然超過了他們大部分人。
用史小強的話說,就是——伱們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可能還不如郝運隨便搞搞。
目前是張益謀有《英雄》和《十麵埋伏》兩部過億,周星星一部《功夫》過億,馬大缸一部《天下無賊》過億。
如果郝運的《那些年》能夠過億,這就是第五部過億的電影。
張益謀有兩部過億,倒也不覺得年輕人太過囂張,而且在他看來,電影票房很重要,但至少不是全部。
電影是一門藝術。
票房是出品方最在意的東西,而作為導演,還要看個人思想在電影裡的表達,看獎項回報。
他頂多就是羨慕薑聞有個好徒弟。
他們這批導演總有拍不動的時候,到時候他就會被人說張益謀不行了,張益謀一天到晚隻能恰爛錢了。
而薑聞人家卻一直都會有徒弟撐場麵。
如果生活中出了什麼急事的話,甚至可以把自己正在拍的電影直接丟給徒弟讓他去拍。
唉,羨慕薑聞有好徒弟的每一天啊。
馬大缸就不止是羨慕了,他嫉妒的破口大罵。
薑聞那廝又得炫耀,一天到晚聽他炫耀,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有個徒弟嘛,馬德頭都要炸了。
但是王重駿和王重磊卻非常慶幸《那些年》票房不錯。
不然的話,華姨真不知道該如何麵對接下來的危局。
是的,華姨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麻煩。
這事和王靜花有關。
王靜花是誰,隻要關注娛樂圈的人都知道。
那時候,華姨以年薪400萬、外加3%股份的條件聯合到了馬大缸,開啟了華姨電影的時代。
拍電影,就得用演員或者明星。
一部電影的成功除了導演和劇本,演員至關重要。
於是2000年,華姨以50%的股份邀請王靜花加盟。
王靜花入職華姨後,最大的貢獻就是輸送了一批優秀的演員。
在電影把控上,有商業大導演馬大缸坐陣。
在藝人選擇上有王靜花嚴格把控。
華姨在短短的幾年之間,成為了娛樂圈影視公司的龍頭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