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這個題材雖然可能有點敏感,但是隻要按照這種謹慎的態度去拍,大概率是不會出任何問題的。”
劉河平對於郝運這個二十歲剛出頭的年輕人,竟然有這樣的“前衛”思想,感到非常哭笑不得。
不過,經過這一番討論,他也能夠覺察到郝運是個多謹慎的人。
“我最怕的是,我辛辛苦苦拍出來,結果上不了,或者必須得反反複複的改才能上。”
郝運不想改的麵目全非,作為一個寫東西的人,他也想有自己的堅持。
“咱們之前就討論過一個問題,什麼是曆史,什麼是真實?我們拍的影視劇它是不是曆史,是不是真實?
這個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我編劇的作品被很多研究曆史的學者詬病,說我不尊重曆史,但是我隻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寫出的故事要表達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
有些研究曆史的人,他們隻為了吃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研究曆史。”
劉河平和郝運聊得很投機,所以就講得比較真切。
“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沒有從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訓。”郝運悠悠的來了一句。
“這是黑格爾說的,但是這話翻譯的有問題,準確的說應該是,曆史總是在人們認識到它的本來麵目之前不斷的重複運動著。也就是說,在黑格爾看來,曆史在完全被人認識到之前的確會不斷的以“重蹈覆轍”的形式上演著,但它的確可以被人所認識和把握。”
劉河平不太喜歡曆史學家,但是不否認曆史學研究的意義。
隻是他們是影視劇編劇,不應該去歪曲曆史,但也不能嚴格按照曆史細節去循規蹈矩。
這裡就牽扯到一個“目的”問題。
正如郝運拍《團長》,他拍《大明》,首先都要明確一個“目的”問題,為了什麼來拍這部電視劇。
2001年,曾有一部18集的電視劇《海瑞》在央視8套春節檔播出,但在當時沒有引起多大反響。
劉河平做《大明》就加強了海瑞的反腐精神。
海瑞是當時封建腐敗關場的一個恐怖分子,他走到哪兒,哪兒關場恐怖;海瑞采用的行為方式是自殺式襲擊,跟你拚命;海瑞一生全麵宣戰,臨死時一看,原來是跟一架巨大的風車作戰,絲毫未能改變封建專製統治。
但不管他勝利還是失敗,至少還有一個海瑞精神在吧?爭一分是一分,如果大家都不爭了,這個民族就完蛋了。
同樣的道理,郝運拍《團長》,也需要一個這樣的內核出來。
這個內核必須正,換而言之,就是你的屁股必須不能歪,伱歪了那不管你拍的是不是真實,是不是曆史,你這個這個劇都是失敗的。
郝運聽他的,就開始整理這個內核的東西。
內核的東西有很多,整理來整理去,還真整理了不少東西,郝運都給寫了下來,寫成了一篇後記,最後一句話寫的是:
“我想拍一拍,為什麼我們差點亡國,為什麼我們沒有亡國。”
關於找爹的事情,劉河平認可郝運瞄準國防大學的想法。
他的建議是,想辦法打聽一下誰需要這東西做成績,然後你再把本子送到人家麵前。
有需求才有價值。
不能無頭蒼蠅似得亂碰。
果然是老江湖,郝運給《團長》的尋爹之路頓時就透徹了許多。
接下來的這段時間,郝運或者去找李夢學學架子鼓,或者找張亞冬、樸述聊聊音樂,或者去找盧金明練練武術,或者找國防大學的李栗去討論劇本,或者到劉河平這邊聊聊天,然後各自關在房間裡寫各自的劇本。
甚至有的時候真的就待在劉河平家裡不走了。
反正房間比較多。
隻是這樣的四合院郝運不太能看的上眼,他覺得麵積實在是太小了,就那巴掌點地方,連個菜都沒地方種,根本不能實現豆角、黃瓜、辣椒自給自足。
時間很快來到了八月中旬,天氣熱得誇張。
郝運癱在張亞冬的工作室錄音棚裡,像是一條擱淺在沙灘上的死魚。
“專輯8月25號正式上架,希望這一次的總銷量能夠破百萬。”張亞冬對郝運的新專輯報以極大的期望。
2004年華語銷量第一的是周傑輪《七裡香》260萬張,是唯一一次擠進ifpi全球銷量top50的華語專輯,
年初的時候,光良推出的新專輯《童話》,銷量高達120萬張。
郝運這一次出的是完整專輯,加上《那些年》的熱度,在張亞冬看來,這是郝運最有可能專輯銷量破百萬的一次了。
不然的話,就唱片市場這不斷萎縮的屌樣,以後破百萬的幾率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