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桃源城人手富餘太多,李寬想著閒著也是閒著,就讓冶煉廠幫忙找人又建了個窯爐,但不是用來煉鐵,是用海沙燒製玻璃,結果當然是失敗。
海沙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矽,因此海沙是玻璃製造的重要原料之一。在玻璃製造過程中,通常會將適量的堿金屬氧化物作為玻璃的助熔劑。當海沙與堿金屬氧化物一起加熱熔融時,就可以製成玻璃了。雖然海沙本質上可以用來製作玻璃,但並不是所有的海沙都適合用來製作玻璃。因為不同來源、不同環境的海沙成分不同,質量也千差萬彆,而海沙中的雜質會影響玻璃的透明度和質量。
淡水海港附近的海灘,采集來的海沙中雜質含量太高,最終成品很像煉鐵後剩餘的礦渣,完全沒有透明度可言,氣泡孔非常多,但整體已經玻璃化。看來技術是沒問題,隻要尋找到合適的材料就可以製作出可用的玻璃。此次,燒製玻璃的技術並不是購買的,而且是直接使用豎爐。上次購買的豎爐技術,因使用的燃料不同,溫度可以在1200度到2300度之間,由於已經開始煤炭的開采,添加煤炭後,豎爐已經可以燒製玻璃了。
打開腦海中的礦產分布圖,既然海沙路子行不通,那直接開采純礦來燒製,應該沒問題。石英砂、硼砂、、重晶石、石灰石等,基本在桃源周圍的山脈中都能找到(虛構,請勿套入現實,實在查不出這些礦石當地是否有產出。),現在就等待礦石開采。
李寬沒有急著回城,而是在冶煉廠住了下來,反正最近沒什麼事,就當來這玩玩。當然不是真的在玩,等待礦石采集的時間,李寬和冶煉廠的幾個員工,一起改造了豎爐,使其能容納更多的玻璃液體,能更長時間的保溫。
半個月後,第一批礦石終於到齊,在李寬期待的眼神中,燒製開始了。看過程,燒製還是很成功,礦石已經融化成玻璃液體,就是不知最後的成品怎樣。拿出早已準備好的模具,讓玻璃液體自行流出,采用自流平技術,大唐第一塊玻璃在桃源城誕生了。
在李寬越來越焦急的等待中,玻璃慢慢冷卻,顏色也從炙熱的橙黃色漸漸的轉為清澈透明。等員工確定玻璃已經冷卻,有些餘溫但可以上手了,李寬迫不及待的拿起這長寬各一尺的玻璃,厚度不厚,剛好等同李寬那小拇指指甲蓋的厚度,按現在的單位也就五六毫米。透光率基本與現在無異,但能清晰看到還是有很多雜質小點,些許氣泡,顏色稍稍偏綠,這樣的產品李寬很滿意了。讓員工測試了下玻璃的硬度,發現有些脆,問題不大,後麵製作的時候加厚就行,現在沒必要計較那麼多。
李寬心裡有了計劃,先讓員工製作一批玻璃,優先提供給門診和學校作為窗戶,製作這批玻璃的過程中,讓員工熟悉製作流程並儘量改進工藝。有更好的玻璃的時候,在給李寬和平陽的彆院更換。李寬還花了點榮譽點,用兩萬購買了玻璃吹製技術交給了剛成立的玻璃廠,讓員工沒事的是研究研究,期望他們能製作出精美的玻璃藝術品,這個暴利商鋪,李寬可不會放棄。要說明的一點,現在製作出的玻璃,還沒有裁切工藝,金剛石這玩意,天然的需要費時間去找,平台中玻璃刀又非常的貴,直接讓玻璃廠倒模成規定尺寸的玻璃完事,以後玻璃就固定那幾個尺寸,窗戶就按玻璃尺寸製作。
又完成了一個目標,李寬開心的回到了自己的窩。
剛過完年不久,玻璃廠的負責人就帶著兩個大箱子上門了,不用猜李寬都知道他們上門有什麼事,立刻破解了封印從被窩裡起來,三下五除二就穿好了衣服來到大院。新任命的玻璃廠廠長劉洋春風滿麵迎著上來就彙報:“啟稟少爺,玻璃已經改進,雖然顏色無法做到無色,但對比第一塊玻璃已經很淡了,基本清除了雜質和氣泡。”
李寬來了興致,好奇他們怎麼做到的,劉洋趕緊解釋:“少爺,我們發現玻璃液體有分層,越上麵的雜質越多,所以我們加深了玻璃池深度,撇去上層不用,雖然有些浪費,對比成品的效果,那點損失還是能接受的。氣泡是溫度和時間的控製,多次實驗才解決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