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一舉多得(1 / 2)

現代社會的70後,小學就上政治課,中學開始接觸馬哲綱領的學習,很多東西學了不知道有啥用,為了考試死記硬背。

讀書的時候覺得這玩意學了就是在浪費時間,走上社會後挨了打,突然回頭看一眼才發現,那些以為被忘記的內容沉渣泛起,麵對現實時一一有了對照。三十五歲之後,有機會睜眼看外麵世界的更多精彩才發現,新聞聯播裡的國際新聞都是真的。再回憶那些為了應付考試的死記硬背才發現,原來可以照著答案反推過程是那麼的爽。

賈璉與承輝帝的這場臨時發起的論法,起因是承輝帝的意難平,非要論一下。

然後賈璉回答他,什麼是國家,什麼是朝廷,衙門和軍隊等暴力手段是乾啥用的。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有矛盾又相互依存,不能單獨存在。

所以呢,皇帝的意難平其實就是矯情,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等到有一天,一股又一股的反抗力量出現,最終彙聚一起,毀天滅地,再造乾坤。

史書記載的帝王將相英雄人物,並不是具體的個人有多大的力量,隻是他們在某個曆史階段,用好了那股史書上很少記載的絕大多數的群體。隻能說賈璉說的太含蓄了,聽的半懂不懂的承輝帝隱約感到了不安,感受到了那股能捅破天的力量的存在,又無法捕捉到準確的形象。

隻能說,任何一個皇帝都無法與最底層的百姓共情的,即便是賈璉也做不到。能含蓄的表達是因為係統性的學習過方法論。

“朕自問對周家不錯,登基之日便將昔日王府所屬農莊賜予周家,李逆案後,從抄家的土地中又賜五百頃,為何周家人還如此的貪得無厭呢?說起來,朕還未登基的時候,周家人很規矩,鮮有違法亂紀之事。”承輝帝依舊心意難平,忍不住還是說了出來。

賈璉沉默了一下才道:“陛下,即便再過三百年,法律依舊是由人來決定如何執行。孟子雲,人性本善,荀子雲,人性本惡。前者講道德,後者講法律。以微臣之見,法律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明確善惡邊界,約束惡人不敢明目張膽的違法。”

賈璉依舊在非常含蓄的給承輝帝遞台階,趕緊下來吧,你不會把周家如何的。你心裡已經有了答案,不要再給臉不要臉,逼我放屠龍術完整版。

“昌平侯不能約束子弟,朕擬去其爵位,卿以為可否?”承輝帝一副虛心請教的樣子。

賈璉到這時候才明白,承輝帝真的是決定了,要狠狠的敲打一下周家。

“去爵過了,皇後麵子上過不去。國丈身上有些虛銜,拿掉即可。如陛下還不滿意,可罷三位國舅的官職,令彼等閉門讀書。”

賈璉再次遞台階,這次承輝帝總算是滿意的點點頭:“國丈的虛銜拿下,周家老三罷免身上一切職務,其他的就算了。”

本以為今天就到這了,賈璉準備恭送陛下的時候,承輝帝又問:“順天府和王進該如何處置?”

賈璉整個人都麻了,您才是皇帝啊,不要什麼都來問我行不行?

不過怎麼說呢,皇帝問了,不能不回答,賈璉不想摻和都摻和了,沒地方躲。

“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兩位回家賣紅薯去吧。大理寺還有兩位,降職吧。”賈璉很不客氣的打擊報複。

md,明明可以先借一步說話,把事情說說清楚明白的。毛大人大概是在門口跪了一下後,顏麵受損,不肯說明情況。葛少卿則是借刀殺人,順便想坑一下賈璉,讓春風得意的賈大人丟醜。無冤無仇的你們要坑我,還指望賈某人良心發現?

承輝帝詫異的看著賈璉:“這倆位知情不報,險些陷卿於險境,愛卿竟能如此大度?”

好嘛,這是保守派認為激進派不夠激進麼?

賈璉陷入看沉默,承輝帝又來一句:“卿的心情,朕能理解。毛、葛二人,還是罷免吧。理由嘛,龍禁尉那邊能找到。”

賈璉陷入了更深的沉默之中,又看到了承輝帝的另一麵。這位皇帝,護短的時候是真護短啊,不但護短,還幫著出氣。

如果賈璉是純古人,哪裡受得了這個了,不得立刻跪下來磕一個啊?

看見賈璉沉默不語,承輝帝很滿意,覺得賈璉因為他的舉動,大受震撼。年輕人,確實比較好籠絡。最近內閣怨氣頗大,正好整頓大理寺之後,把幾個職務的決定權交給內閣,平息一下內閣的不滿情緒。皇帝泄了私憤,又得一個大大的忠臣,緩解了內閣的怨氣,一舉多得。

隻有大理寺受傷的後果,就這麼決定了。至於周家,那不叫受傷,那叫回到本來的位置。

收獲滿滿的承輝帝心情大好的回宮了,渾然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為何他總來找賈璉談一些麵對彆人時不能說也很難有共鳴話題。

皇帝也是人,有時候心裡憋的難受,也想找人說說話,說出來就舒服了。

可以說話的人其實很多,但是有的話說出去了,後遺症就很嚴重。唯獨賈璉這邊,承輝帝覺得即便有後遺症也非常輕微。

最最令承輝帝滿意的是,在善待底層百姓這個觀點上,兩人是一致的。

勳貴也好,讀書人也罷,成為官之後,想的都是如何作威作福。跳出這個群體後,立刻把這個群體不當人看待了。

可以這麼說,承輝帝的心目中,賈璉有點誌同道合的成分了。

隻是承輝帝不知道,在賈璉的計劃中,三大政策推行需要時間,等基本推行下去後,才能推動下一步的計劃。

那麼,賈璉下一步的計劃是什麼呢?很明確,減租減息,打擊地方豪強,限製土地兼並,給工商業鬆綁。

國家想要真正的富裕,而不是隻是一部分人富裕,就必須發展工商業。農民作為整個國家的根基,處境必須得到改善。否則,工商業的發展天花板不高,因為僅僅靠對外貿易,很難解決工商業壯大後需要的市場。後來那個現代的國家,多次危機,都是依靠廣大的農村化解的。

從後來者的視角看問題,沒有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必定會留下很多阻礙國家工業化的社會頑疾。

不流血是不解決問題的,既得利益者在末日來臨之前,隻會更加的瘋狂。你不鏟除他們,他們就會搞死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