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憑一己之力將朝廷拉下水(1 / 2)

方頌一頓打沒白挨,議罪銀子的事情雖然還在吵吵,但聲量不大了,目前沒定下是因為皇帝沒發話,他要等林如海回來,先補進內閣再說。

方頌的麻煩暫時沒有了,晉商銀行的麻煩越來越大。

東南西三個城區的分行,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排隊取錢。

說起來隻能算他們倒黴,許霖心眼不大,不就沒能在家過節麼,放出來就開始尋思報複賈璉,趕上賈敬死了,他覺得是個機會。

整一個人該如何下手呢?在這個時代,敗壞一個人的名聲,屬於常用的手段。不是沒想過在政治上做手腳,賈璉這人在官場上毀譽參半,不喜歡他的人,主要是因為他的出身。提到政績,還是很能讓人服氣的。尤其是張家口一戰,沒有賈璉,沒準京城還在處在動蕩之中。

兜兜轉轉,許霖發現沒法子的時候,隻好造謠摸黑了,這招數對賈璉其實用處不大,屬於惡心一下。

許霖的心眼不大,巧了不是,賈璉的心眼也不大。

發現是許家人在暗中做手腳的之後,立刻展開報複。隻能說許霖能考上進士,智商是有的,被社會毒打方麵的經驗太差了。

他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哪裡曉得,地頭蛇全是賈璉的人。官麵上有五城兵馬司,黑道有倪二,甚至龍禁尉那邊需要也能遞個話。

連著三天,晉商銀行被擠兌的人都是賈璉安排的,銀票也是賈璉出的,好幾萬人呢,每天安排幾千人,十天半個月,人都不帶重的。

裘世安來找賈璉,已經算是反應快的,隻不過賈璉更快。

裘世安辦事之前,先向皇帝彙報,承輝帝聽罷也很吃驚:“怎麼會如此,事先一點動靜都沒有,密衛那邊有消息麼?”

裘世安實事求是:“密衛那邊沒消息,事情非常的突然,去取錢的都是京城人。取的數額也不大,多的三五百元,少的二三十元。”

承輝帝聽了點點頭:“去查,看看誰在後麵搞事情,給李元傳話,央行銀庫的銀子,一兩都不能動。誰動砍誰的腦袋。”

裘世安領命而去,承輝帝讓內侍把當初成立銀行的規劃書翻出來,仔細閱讀。很快發現一個問題,在銀票發行的規定上有一條,各行發行的銀票,原則上是有一兩銀子發一兩的票,實際執行上,卻沒有相關的監督措施。隻是要求各行在央行銀庫裡存入一百萬兩的保證金。也就是說,銀行確實不能鑄幣,但是能憑著信譽發行銀票,等於是在鑄幣,還是大額的。

承輝帝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讓人去把賈璉找來問話。

賈璉急匆匆的過來,承輝帝把當初的規劃書甩賈璉臉上,怒道:“銀行發銀票,怎麼能一點限製都沒有,你都是怎麼規劃的?”

賈璉急了:“陛下,不能啊。微臣在規劃裡有相關的規定,央行必須派駐人員在各行監督銀票發行,每發行一兩銀票都需要記錄存檔,而且銀票不能用於市麵的日常,商戶做買賣可以用銀票,百姓花錢需要換成銀元。”

承輝帝還是相信賈璉的,指著規劃書道:“上麵倒是有寫派人監督,但沒限製數量。”

賈璉指著規劃書道:“陛下請看,此處有原則上銀票須有對應的存銀,不可超發。真要出事情,那是銀行的事情,是監督的事情,與微臣無關啊!”承輝帝倒是沒想到,賈璉做事能那麼臟,八百年前就埋雷,準備有需要的時候坑人。對啊,規定說的很清楚,超發都是銀行的錯。

銀行的存在好處很多,比如商業稅的收取就很方便,越是大買賣的商戶,越需要銀行走賬,想隱瞞稅收就很難了。

承輝帝還是忽略了人性的貪婪,銀行方麵為了擴大經營,賺取更多的利潤,買通監督人員,冒險增發銀票屬於常規操作。

說句不好聽的,總不能看見錢不掙吧?

說句難聽的,你存那麼多錢在銀行,我幫你花一點。

一家兩家分行這麼乾不會出大問題,全國那麼多分行都這麼乾,那就是大問題。最關鍵的還是晉商銀行的高層,為了與兩淮的徽商競爭,搞出了很多花樣操作,高利息吸儲都是小問題了。存一百兩可以貸款二百兩,這才是大問題。都想留住儲戶,冒險就是必然了。

幾年的時間下來,如同一個有高血壓的人,沒點事情的時候還好點,有點事情血管就會爆。

現在搞事的人就在皇帝麵前站著呢,賈璉當然不會承認這是自己在搞事情。龍禁尉就算去查,那也查不到賈璉的頭上。就算查到倪二,那又如何?我去取錢還有錯了?還是說,我把錢存你銀行裡,你還成大爺了?

這可是大周朝,士農工商,商家社會地位也就比下九流強點。

“那你說說,現在該怎麼辦?”承輝帝有點頭疼,不能放任事情發展啊,就算不懂金融,也會想到萬一很多人沒取回錢,會出大事情的。

“陛下,央行有監管的權利和責任。這種事情,找央行啊。說起來,微臣也有不少銀子存他家呢。”賈璉主打一個不粘鍋,死活不肯摻和進來。

承輝帝一看賈璉不願意摻和,越發的頭疼了,他能理解賈璉的選擇,這麼大的利益,多少人摻和在裡頭,賈璉紮進去那是眾矢之的。

“總不能任憑事態發展吧?”承輝帝的心肝抽的厲害,這幾年財政情況有所好轉,銀行的用處很大,現在出這麼一檔子事情,如何是好啊。

“先派人弄清楚情況啊,要最真實的數據,彆看他們的假賬。央行的人要動起來了,看好銀庫,免得商家轉移現金啊。還有啊,很多商家為了躲避鑄幣稅,直接將白銀存入銀行,這是在搶朝廷的錢啊。以前微臣看到了不說,就是不想招麻煩,如今不說不行啊。”

落井下石這種事情,賈璉非常的熟練,一點都不帶猶豫的。估計以晉商的底蘊,這點事情未必能打死晉商銀行,傷筋動骨是肯定的。

還有趁這個機會,給皇帝敲警鐘,今後加強監管,也算加一道保險。

賈璉想開溜,皇帝不讓,說是讓人叫李元過來,讓賈璉旁聽,幫忙出點主意。這是逼著賈璉下場啊。

走不開的賈璉,隻能留下,不過打定了主意,能不說話就不說話,免得李元誤會他有想法。要知道,李元是所謂的賢王,沒少在家擺宴席招待讀書人,卻從沒有請過賈璉,這就是唯出身論,沒把狀元郎當讀書人。這個事情的成因,多半是身邊的人沒少說賈璉的壞話,李元先入為主了。

從這個事情呢,賈璉也看出來了,李元偏聽偏信的毛病很嚴重,真要當了皇帝,夠嗆能把國家治理好。相比之下,李亨最初也很不堪,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進步很大。

說起來,李亨與李元的爭鬥,現在看起來李元還是占上風,他在吏部、禮部、央行的銀行比較大。相比之下,李亨在通政司、鴻臚寺有一定影響,這倆單位級彆就低一點。

承輝帝拉著賈璉一道商量,如何加強監管,賈璉再三表示,監管是央行的責任,如何做,應該先問問央行,他們熟悉情況啊。

這一下承輝帝沒脾氣了,隻能耐心的等。賈連說的一點毛病都沒有,不了解實際情況,怎麼可以胡亂指摘呢?

這就好比有人說了一大段的話,正常人聽全文,結合上下文,知道核心思想所指。彆有用心的人呢,則摘除其中一句話,斷章取義,大做文章。

這種事情可太常見了,不單單體現在現實中,就算是聖人的文章,這麼乾的也大有人在。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很多人就刻意漏掉後麵“遊必有方”。

賈璉素來設立的人設,就算尊重實際情況,也不喜歡對彆人的工作指手畫腳,就算偶爾彈劾彆人,那也是彆人先下的手,被迫反擊。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