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智商碰撞的荒誕故事》
袁盎和晁錯,兩個在當時被譽為"大智若愚"的儒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相遇了。說起他們的背景,實在是形成了天壤之彆。
袁盎出身名門,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對儒家經典有著深厚的造詣。然而他卻性格單純,時常被人耍得團團轉。比如有一次他到京城辦事,結果被一個小販忽悠著買了一堆破銅爛鐵,還自以為撿了個大便宜。
而晁錯則是個徹頭徹尾的權謀家,精通朝廷上下的權力運作,能巧妙地利用言詞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在一次宴會上就巧妙地將"修葺官道"的話術歪曲為"修繕金鑾殿",從而巧取了大筆修繕費用。
這次相遇可謂是一個智商碰撞的荒誕現場。袁盎看著眼前這個滴水不漏的晁錯,不由得感歎道:"天下竟有如此狡猾之人!"而晁錯則對袁盎這種真誠純樸的性格嘖嘖稱奇,暗自盤算著要如何才能將他拿捏在手中。
兩人就這樣形成了一種默契的對立關係,一個見錢眼開,一個則處世圓滑。他們各自懷著不同的理念和目標,對國家大局的看法也大相徑庭。一個主戰,一個主和。這樣的矛盾格局自然也在後來的曆史舞台上一再上演。
修葺官道
袁盎認為,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交通設施。他便建議政府對仍殘破不堪的官道進行全麵修繕,以利民眾出行往來。然而,巧舌如簧的晁錯卻巧妙地將這個設想歪曲成"修繕皇帝的金鑾大殿"。晁錯油嘴滑舌地說,這不僅可以彰顯漢朝的威儀,也能讓百姓感受到"天子"的恩情。於是,一筆可觀的修繕費用被挪作了其他用途。袁盎驚呆了,這個"滑不唐"的家夥竟能把一個樸實無華的提議玩弄於股掌之間,實在是讓他嘖嘖稱奇。
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