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廣明得到這封邀請函,也是巧合。
排了隊卻沒有欣賞到黑匣子的實物,杜廣明覺得挺失望的。他沒有了轉悠的心思,開車去了一家本地相當有名的茶樓,準備好好享受一個下午茶。
店裡的生意不算差也算不上好,之所以時不時地到同行店裡溜達,杜廣明就是想了解流行的風格和大致的銷售額。
他的店所在的一條街,風格和價格大同小異,不過仍然有兩家店鋪生意明顯要好上一截。
一家是一個國外品牌的代理商,一家是獨立設計師的店。
比較起來,杜廣明更偏向於獨立設計師的那家店。他也谘詢過他雇傭的銷售員,讓她們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評價兩家店的服裝,一半選擇了國外品牌,一半選擇了獨立設計師的店。
杜廣明有心做出自己的品牌,他去大學的設計專業接觸過不少學生。這時候的人普遍都向往國外的品牌,給出來的作品不能說是一模一樣,但是大致思路是一目了然的。
他按照協議支付給這些學生版權費,並沒有提出雇傭的建議。
有人心動於杜廣明的大方,試探著問,“杜先生,我畢業後是否有榮幸加入您的公司?”
杜廣明笑笑,“我會考慮。”
其實不會考慮。他需要的不是人雲亦雲的模仿者,思路方向可以一致,但是必須融入屬於自我的理念。
這些年輕孩子的匠氣十足,他們如此狂熱地汲取著他們中意的設計物的理念,卻忘記給自我和他物之間設立一道明確的界限,時間久了,他們已經被彆人的理念完全抓取,喪失了屬於自己的思路。
但是杜廣明沒有指出這一點。他說出來,哪怕是百分之百的善意,也未必能得到善意的感謝。
彆說感謝了,他都能想象出被他指出這一點的年輕人們的羞惱和憤怒,“你懂什麼?”
“你是學這個的嗎?”
“不是的話,你有什麼資格評論我的設計?”
“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
他確實沒學過設計,不過他懂人性。
那幾張設計圖他收拾起來,準備下次隨同雜誌一道寄給江年。
明明江年的年紀比那些大學生還小一點,但是杜廣明就是無來由地信任她,並且感覺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江年和他是同一類人。
把車停在茶樓樓下,這個時間人有點多,不過他是一個人,反而很好安排座位,而且在窗邊。
茶樓裡沒有點單,是服務員推著小車來回走動,食客想吃自己就自己拿。
杜廣明拿了一籠蝦餃一籠米糕,配上清茶,細嚼慢咽。
陸陸續續地,大廳裡的桌子都滿了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