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玉米,還是小麥,水稻,都有公糧任務的,像小麥那基本上是要交五十斤一畝的,因為小麥產量要低,而水稻產量要高得多,所以說交得也多,劉立民家打一千多斤穀子,交公糧的話得交三百多斤。
鼎新公社水稻種植麵積不算很大,人多地少,交了公糧大概勉強夠吃的,畢竟大米是主食,像十幾歲的孩子,一天要吃一斤大米。
劉立民家五口人,要吃飽的話一天怎麼也得五斤大米,一年下來就是一千多斤大米。
所以這一千多斤的穀子還真不夠吃飽的,那有時候就加上玉米啊,紅薯,小麥這些才夠吃的。
劉立民記得前世的時候,那就是經常吃紅薯稀飯,麥粑啊這些。
想要天天吃大米飯啊,還真的做不到。
不過三十年後,那家家都日子好過了,那時候有了天天吃白米飯的條件,可大家又喜歡上了過去的粗糧。
鄭老感慨道:“咱們的農民,真是很苦,公糧要交最好的,自己吃不好的,還不夠吃,唉,都是我們沒有做好啊!”
劉立民笑道:“鄭老,您可彆這樣說,我相信隨著咱們現在承包到戶的政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咱們的農業會越來越好,隻要產量上去了,那就夠吃了。交公糧也是咱們應儘的義務嘛,畢竟這土地都是國家的,集體的,不是我們自己的。”
交公糧其實就是農業稅了,劉立民記得,直到二零零幾年才不交了,後來國家反而要給補助。
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交公糧都是很熱鬨的景象,有時候都要排起長隊,基本上都是用架子車拉去,大家都要把最好的糧食拿到糧站去交,因為糧站收公糧是有標準的,如果沒有達到,那就要退回去,要重新準備,這都不說,有時候公社啊,大隊還會有一些處罰措施,想以次充好啊是不可能的。
當然了劉立民家有一畝多地種了藥材,也是要交公糧的,隻不過那是交玉米。
前兩天劉立民才去交了,玉米現在都裝進糧倉了。
這穀子是一年最後交的糧了。
次日早上,天還沒有亮,王氏更是三點多就起來,把湯粑稀飯煮好了,等劉立民他們五點鐘起來,匆匆的吃了飯,便拿起家夥什出門了。
許晴還真是起來得很早,劉立民他們一起來,她就跟著起來了,她可是記著這事兒呢。
這打穀子,要搬的家夥什也不少,有拌桶,還有打穀機,籮筐一大堆,砂刀都是五六把。
這農村打穀子用的拌桶,是用木頭製成的大家夥,直徑約有兩米多,高度一米左右,底麵是弧形的,方便在水田裡麵拖著走。
劉立民和小宋,都是力氣很大的男人,兩個人一人背起一件大家夥,劉立民扛的是拌桶,小宋扛起了打穀機。
許晴也沒空著手,把竹子編的圍墊扛在肩膀上,跟著出發了。
劉立新,劉立慧,劉立霞三個都挑了一副籮筐出去,開水什麼的也裝在裡麵了,畢竟打穀子可是很熱的,那喝起水來就跟灌水似的,一天下來,三個開水瓶都不夠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