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看著計策,不禁暗道:“黃巾軍,損兵折將,戰力大減。天數已定不足為懼。”
“江湖雖有傳聞,攜軍民百萬之眾,但張角一死,上下離心離德,除了個彆的幾人,實力大不如前。”
“將軍所言極是。”不少人也紛紛附和,戰火持續了一年多,終於可以息兵卸甲了。
董卓等人,也準備起慶功的酒宴,激勵人心。有了之前的經驗,也不敢掉以輕心,他們也收起了傲慢,積極備戰。
一身清閒的秦昊,把機會交給下人,轉身回營,等待消息,偷懶去了。
王濬數周前燒了敖倉,收複了延津渡口,前者讓對方兵糧寸斷,後者封鎖了黃河水路。
來歙的計劃十分巧妙,在已經明朗的局勢麵前,就算大軍不再集結,就地分散,逐步蠶食,今天打五裡,明天打十裡。黃巾軍也沒有招架的力氣。
原因無他,在古代戰鬥中決定勝敗,有五大因素,一是道義,二為天時,三是地形,四是將帥,五是法度。
在此之下,歸結為其他原因,同樣也很重要。如糧食儲備、器械裝備、士兵強度、精神士氣等,都在其中。
在道義上,皇帝昏庸,官吏腐敗,黨固之禍,伴隨著災害的天人感應。讓一開始太平軍,占絕對的上風。
但現在黃漢是半斤八兩,這道義的天平,在趨勢上,已逐漸向漢軍方向偏動。
在天時方麵,漢軍和黃巾軍在麵對自然壓力時,也沒有什麼好的舉措。最多整兵備甲,發起突襲。
雖說,老天公平,一損俱損。但是黃巾軍由於體製的原因,抗壓與承受能力,遠遠低於漢軍。
地形方麵就更不要說了,漢軍穩穩占據優勢。
虎牢已經丟失,之後的戰場,地勢相對平坦,是最適合騎兵突擊的戰場,可謂一馬平川。
前麵的伏擊戰,兩個半的大渠,被李世民等人包圍殲滅。秦昊見機行事,讓聯軍各將展開掃蕩。
一場大戰,損兵損將,失去了太多有生力量,再難控製占領的領土。
張角一死,黃巢幫助張步登上高位,隨後黨同伐異,開始清理人員,發生內耗,造成嚴重的後果。
秦昊也在王猛的安排下,配合鬼穀子填補,收編了一支巡河水軍,讓黃巾軍的後方失火。
朱溫逃跑也是合理之舉,一來他手中的是黃巢親信部隊,是兗州黃巾的起義軍,最後的精銳。
一來後方失火,軍中人心不穩,若對方登錄東邊,配合西邊的漢軍,前後夾攻虎牢關,自己隻會如那烏鱉一般,無處遁逃。
對方斷了自己的後路,就算破釜沉舟也沒用,對方完全可以建起堡壘,除了關口就是靶子。而對方,完全可以收縮包圍,隨後吃著粗糧,喝著水,與守軍對峙。
若對方在派來密探,往井中投毒,自己吃完了乾糧,最後的結局,不是被殺慘死,身後無援,糧草寸斷,比合圍困龍之局,還要悲慘。
裴叔業的投降,在白起看來,合情合理,是上上之策明智之選。
第四點,將帥層麵。這個最簡單,漢軍的陣容華麗到讓人羨慕。
先前的主帥,三傑以長擊短,借助優勢或經驗,跟黃巾軍打的有來有回,有大勝之仗,也有敗北之戰。
如今換了白起,而黃巾軍這邊卻沒了像樣的將軍。傅友德、張定邊、……被牽連受到了打壓,總將軍項燕被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