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又走了兩個來小時,山林裡的濕氣越發濃厚,早前嘰嘰喳喳的鳥鳴,到了此刻,幾乎不再聽得到。
彭獐指著眼前一小片空地,安排:“今晚就在這裡駐紮。”
此時剛過三點,時間尚早,季伏雙提議:“不如再往深處走些?”
彭獐叼著煙,漫不經心地說:“不瞞你說,這山裡過了三點,就是我們這些老人手,也不敢亂走。”
過午不入山的傳聞,團裡許多人都聽說過,可是網上關於這個傳聞的解讀少之又少,此時正是探尋究竟的最好時機。
見大家求知欲旺盛,彭獐也來了興致:“還記得我沒講完的那個故事麼?為什麼我說我們那個鄉親不可能穿越這片山林,道理就在這。”
“你們不覺得現在才下午三點,已經天黑了嗎?”
“天黑很正常,這裡的樹木遮天蔽日,陽光肯定照不進來。”有人搶答。
“是也不是。”
“陽光是一方麵的原因,更重要的山裡到了下午,就會蔓上來濃霧,時間越遲,霧氣越濃密。”
“這個時候,不光是眼睛不好使,就連指南針,還有你們流行的GPS都不好使。”
彭獐尋了棵枝丫粗壯的大樹,爬上去,盤腿坐在樹冠上,繼續講陳年往事。
“像咱們這樣按時按點休息,彆說十天半個月了,就是一個月,也走不出這座山。那個鄉親隻帶了一天的乾糧,怎麼可能去到山的另一邊。”
“況且我們祖上傳下來的規矩,不入戎巫山腹地。不入腹地就想去到山的另一邊,根本不可能。當年那個科考隊就是進山失敗,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繞行來我們村子。”
“這麼說我們也去不了腹地?”有人遺憾歎氣。
季伏雙提醒:“這次行程寫了,隻在戎巫山外圍,不去危險的地方,大家得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
彭獐點頭:“你們領隊說得對,就算是我,也沒信心走出來。”
有人催促:“你們那個村民最後怎麼樣了,一直沒找到麼?”
彭獐:“找不到咯,要能找到,我就不會講這個故事咯。”
“興許是那個人想離家出走,故意把背簍放在進山的路上,又繞到另一邊,丟下手絹。”
彭獐:“如果隻是個例,我也不至於特意講給你們聽。”
“之後幾年,我們村裡陸續有人又在山裡失蹤,隨身的物件大多也都丟在剛才咱們來的路上。”
他掏出手機,遠遠的給大家瞧一副照片:“看到沒,這隻布鞋是前兩年有人在山陰麵撿到的。”
“這隻布鞋是我們鄉親自己縫的,側邊還繡了朵小花,我們鄉親看到鞋子,一眼就認出來是她家進山失蹤的大姐的鞋。”
“你們說好端端的人,丟了鞋子,難不成要赤腳走路麼?”
“更奇怪的是,那隻鞋子的磨損程度新舊程度,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