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邊軍雖有八萬騎兵,還有數萬附屬胡騎,以及號令一些仆從軍。
但這些力量分散,整合不到一起。
另外,大唐不是缺馬匹。
大唐把馬政列為“經國要政”之一,設立了專門統管全國馬政的太仆寺,下設乘黃、典廄、典牧、車府四署,還要求西域諸國,回紇、葛邏祿、契丹等部,每年必須供馬。
在大唐建立之初,整個國家從隋朝得來的戰馬,隻有五千匹。
所以在唐初,李世民麵對頡利可汗數十萬騎兵,隻能忍辱負重,立下渭水之盟。
經過數十年的培養後,到高宗麟德年間,邊境諸牧監的馬匹數量達七十萬匹。
但在高宗後期和武則天時代,大唐的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外交上也一塌糊塗,使大唐的馬匹在短時間損失大半。
到李隆基繼位的時候,大唐諸牧監馬匹隻剩下二十四萬匹。
當開元盛世拉開序幕,戰馬在十餘年後,就繁衍到四十三萬匹。
至天寶年間,馬匹數量超過麟德年間,達到八十萬匹。
然大唐對馬匹的消耗,卻越來越多。
以至於超過八十萬匹馬,除了老幼,隻能定八萬匹戰馬給邊軍。
其他,有數萬匹最好的戰馬,和長安城的禁軍們一起提前退休養老。
還有皇帝各種車馬、娛樂之馬,都需要極品馬充實。
大唐諸郡諸道,數不儘驛站。
王公貴族們,按製度要分得一些馬匹。
這還是民間養馬,供應不少地方權貴、官吏,否則軍馬還可能少一批。
李光弼很讚成李瑄的穩紮穩打。
有的時候,不得不調動騎兵,與胡人戰鬥。
但現在突厥汗國四麵楚歌,這場戰鬥,關乎突厥汗國的存亡。突厥騎兵若不投降,必然要孤注一擲,與唐軍決戰。
“李虞候,突厥與大唐百年爭鬥,必知我大唐軍陣的厲害,我軍陣形嚴謹,他們雖有萬騎,不一定敢衝陣。我建議示敵以弱,故意在距離豐安軍渡近的地方,露出破綻。待敵人衝鋒,我軍立刻彌補破綻,以消耗敵騎實力。”
在敵騎接近的時候,李瑄突然想到一個注意,向李光弼說道。
等敵騎消耗一部分,大唐的偏師的騎兵,加上皋蘭州等地騎兵,數量已經不下於突厥騎兵。
唐軍甲胄齊全,數量對等,突厥騎兵幾乎不可能戰勝。
“李將軍智計甚妙,不過如果在豐安軍渡近的地方露破綻,太過明顯。我建議在離豐安軍渡最遠的地方設下破綻。”
李光弼眼前一亮,沉吟後,給李瑄建議。
“還是李虞候想得周到。”
李瑄認同。
“我立刻通知左廂兵馬使崔將軍。”
唐軍出塞的主要目的是剿滅突厥生力軍,收服突厥左廂。
每一次殲滅,對接下來的行進都有巨大的優勢。
本部經略軍的統領,為左右廂兵馬使。
左廂兵馬使崔湛認為此計可行。
如果能重擊突厥騎兵,少不了他的軍功。
隨即,李瑄將最南麵軍陣的戰車、鹿角藏在更遠的地方,從城中取黑布遮蓋。
並且在這一段,不留穿重甲的士兵。
突厥騎兵看到後,會以為唐軍防守力量不足。
“轟隆隆……”
等待不到一個時辰,萬馬奔騰的聲音打破黑夜的寂靜,大地都在震顫。
突厥一萬騎星夜趕來,他們的探馬可以逼近豐安軍城。
“稟統領,豐安軍渡正有唐軍在連夜過河!”
突厥的探馬弄清楚情況後,向頗黎稟告。
“唐軍已在城前背水列陣,靠近觀察唐軍的陣形情況。”
頗黎眉頭一皺,向探馬吩咐道。
他明白自己一方上當了,唐軍不是從鳴沙渡過河,而是轉到豐安渡。
等豐安渡聚集成軍,唐軍會立刻北上,掩護鳴沙渡的兵馬過河。
到時候對突厥騎兵來說,將是一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