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殘兵敗將,我軍精銳之師。若是敵人逃跑,愧對將軍!”
南霽雲看出吐蕃騎兵的目的。
他與另外一名衙將彭任商議後,決定將麾下分為兩部分。
一部四百精騎,由衙將彭任率領,繼續追截讚那。
另一部由南霽雲率領五百騎,剿滅向他們而來的千夫長。
“猖狂!”
吐蕃千夫長見南霽雲分兵,雖心中擔憂,但豁出去了。
希望能擊拜眼前的五百騎。
畢竟他的麾下有上百套鎖子甲,和數十套鐵甲。其他還有五成以上披皮甲。
他以鐵甲為先驅,準備與唐軍硬碰一下。
吐蕃號稱“以甲堅”,吐蕃的鎧甲的數量和質量,雖與大唐差好幾個檔次。但吐蕃的披甲率隻是不如大唐,其他回紇、突厥、葛邏祿、西域等國都比不上吐蕃。
吐蕃全民皆兵,四如共四十六萬大軍。
另外,蘇毗十個東岱,通頰十一個東岱,象雄十東岱。還有附屬白蘭羌、吐穀渾的軍隊。
唐軍的邊軍和禁軍加起來,都不一定有吐蕃軍隊多。加上超高的披甲率,這也是吐蕃能一直向南威懾南詔、劍南,向西能與大唐在西域爭霸的原因。
“喝!”
吐蕃千夫長大喝一聲,握矛猛刺,一名與他交鋒的唐軍鐵甲被刺中喉嚨落馬。
他身披鎖子甲,手持長矛,連連將數名唐軍精騎殺死。
南霽雲也手持長槍,開始他真正的戰鬥。
從小習武,也終於有用武之地。
力氣、勇氣、意誌、耐力、反應力,南霽雲都為上乘,使其一上戰場,就成為一名猛將。
他連連突擊,刹那間就刺死數名身披鎖子甲的吐蕃士兵。
南霽雲看到吐蕃的千夫長不斷斬殺唐軍精騎,十分憤怒,遂挺馬向其衝刺。
那吐蕃千夫長並不懼怕南霽雲,他橫持長矛,迎槍而上。
“鐺!”
槍矛相交,一道金鐵之音響起。是吐蕃千夫長擋住南霽雲的長矛。
兩人錯開後,回馬再次殺向對方。
這一次距離近,馬匹無法衝刺起來,兩人都看出對方的強大,不約而同地駐馬搏鬥。
南霽雲靈巧運用長槍,主動攻擊。
“鐺鐺!”
吐蕃千夫長又架,又是撥,連連格擋。
他的力量不比南霽雲差多少,又有著豐富的馬戰經驗,所以在這種性命相搏中,頭腦清晰。
他能看出南霽雲精通技擊之術,力量巨大,但實戰經驗不足。以守為攻,尋找南霽雲的破綻,給其致命一擊。
南霽雲不是年輕的毛頭小子,他一時沒拿下吐蕃千夫長,沒有驚慌失措,而是儘情施展二十年所學,牢牢占據優勢,出槍愈發淩厲。
久守必失,哪怕是千夫長這樣的強將。
他感受到南霽雲的槍法如疾風驟雨般,連綿不絕,防守起來逐漸被動。
片刻後,千夫長就變得隻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
“來人,過來幫我!”
千夫長見自己低估南霽雲,找不到機會,在險象環生的境況下,連忙搖人。
唐軍也不是吃素的,吐蕃騎兵還未衝到南霽雲麵前,就被唐軍精騎阻攔。
“去死!”
南霽雲見吐蕃千夫長手忙腳亂,不再保留,他額頭上青筋暴起,使出全力,直突直刺,槍刃如影。
“鐺鐺!”
千夫長汗流滿麵,虎口崩裂,矛杆上染血。
“噗嗤!”
終於,千夫長有一次未防守住,被南霽雲的長槍直入,刺中脖頸,瞪大眼睛從馬上栽下。
千夫長的戰死,對吐蕃騎兵影響巨大。
本來還能以人數優勢,與唐軍一戰,現在潰敗之勢已經非常明顯。
那些披普通皮甲的吐蕃騎兵,在明光甲前儘顯劣勢。
那些無甲吐蕃士兵,更是不堪一擊。
披鎖子甲、紮甲的吐蕃士兵,與唐軍互刺搏命。明明人多,卻往往是兩名唐軍圍攻一個吐蕃鐵騎。
唐軍精騎皆手持靈巧的長槍,他們從鎖子甲、紮甲的薄弱處攻擊,如腰側、脖頸、麵部。
長兵器還有優勢,可以趁敵人不防,猛抽其頭部,即便戴著兜鍪,也很有可能一下被抽懵逼。
天地逐漸拉上一層黑幕,李瑄率領唐軍輕騎趕過來。
有李瑄的加入,吐蕃騎兵瞬間崩潰。
除了上百名吐蕃騎兵投降,其他儘被斬殺。
“留下一百人負責將俘虜、戰馬,以及受傷的兄弟,押送回積石城。其餘人與我繼續追擊!”
在得知吐蕃的獸旗逃離,衙將彭任率四百騎在追擊後,李瑄必須跟進,哪怕已經天黑。
巡著痕跡,全速追擊十餘裡,就聽到有戰鬥的聲響。
是唐軍精騎在不遠處又牽製住吐蕃的殘兵。
李瑄下令跟進,唐軍圍堵掩殺,將一名名吐蕃士兵砍倒。
麵對數倍於己的唐軍,吐蕃騎兵再無反抗,又有上百名吐蕃士兵投降。
“啟稟將軍,末將請求再次追擊。剛才一交鋒,有數十騎逃跑,末將懷疑他就是此次領兵的吐蕃萬夫長。另外剛才我們看到有大量吐蕃牛車,往南而走。”
追擊的騎兵衙將彭任向李瑄回稟,並請求道。
吐蕃的萬夫長,必是吐蕃的千戶所之長,是吐蕃貴族。地位如同大唐的一郡太守加大軍主將。
如果能俘虜,或者擊殺一名萬夫長,絕對是一等的軍功。
“既然敵軍萬夫長已經快騎逃離,隻數十騎沒有什麼羈絆,我們已無法追上。如果深追,吐蕃宛秀、百穀兩城,以及九曲牧、農所屯之兵,會趕來支援。”
“不過吐蕃的牛車緩慢,無法逃離。我們追擊將牛車俘獲,不失為一件軍功。”
李瑄拒絕彭任追擊吐蕃萬夫長的請求,追上的概率微乎其微,還會置於險地。
再說一個萬夫長不足以讓李瑄激動。要擒就擒吐蕃的元帥,甚至大論。
大論,即吐蕃大相。
吐蕃大舉亮兵,若讚普不在,必有大論坐鎮。
“遵命!”
聽到李瑄的吩咐後,眾將一起領命。
吐蕃要搶奪唐軍麥子,需要大量車子拉運。
車子的速度與戰馬相比,差之遠矣。
李瑄在星夜中分探馬數十,探查吐蕃車子的逃亡路線。
僅僅兩刻鐘,就有探馬回稟:“西北三裡外,發現許多車子,有大概三百名吐蕃騎兵護衛,還有一些吐蕃步兵駕車。”
“辛將軍,你率輕騎迅速馳前截住。”
“南將軍,伱隨我率精騎將吐蕃護衛騎隊擊垮。”
李瑄連下兩道命令。
“遵命!”
在探馬的引路下,李瑄不一會就見到吐蕃的車隊。
一輛接著一輛,最少有四五百輛,排成長龍。
吐蕃人心急,把牛車當馬車飆。
雖然拉車的犛牛體型大,但拉車的速度和馬比不了。
吐蕃騎兵見勢不妙,自顧自逃之夭夭。
吐蕃的步兵也隻能持長矛依車防禦。
李瑄見吐蕃騎兵懦夫,立刻改變策略,以號角為令,讓辛雲京去追擊吐蕃騎兵。
唐軍精騎截在前方,勒令吐蕃步兵投降!
吐蕃步兵沒有投降,他們用車將自己圍起來,準備負隅頑抗。
李瑄下令精騎對黑夜中的吐蕃步兵拋射。
“咻咻咻……”
“啊……”
“哼……”
伴隨著箭矢破空,吐蕃士兵的慘叫和像豬叫一樣的犛牛聲,此起彼伏。
唐軍不斷拋射,吐蕃士兵沒有反抗的餘地。
拋射十輪後,李瑄下令衝過去。
吐蕃士兵躲在車後瑟瑟發抖的時候,披鐵甲的唐軍下馬戰鬥。
李瑄率先跳到一輛車上,手持橫刀,左劈右砍,連斷長矛,瞬間進入吐蕃步兵陣中。
親衛跟進,鐵甲精兵紛紛躍上,將吐蕃士兵殺得亂竄。
半刻鐘都不到,有吐蕃士兵丟下武器跪地投降。
過一個半時辰,辛雲京引著二百餘匹戰馬回來。
那些吐蕃護衛隊,隻有數十人逃跑,辛雲京覺得不值得深追,所以返回……
五千字大章,還有五千字等會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