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論,唐軍不僅僅有兩萬騎突襲九曲,還有一萬多步兵攜帶大型攻城器械入內,這擺明了是為吞並我疆土。現黃河西麵的樹敦城已經失守,如果黃河東麵的宛秀城、洪濟城、大莫門城、百穀城被拿下。我們將很難再奪回九曲。回援九曲,是必然的事情,請大論決斷。”
一名屬吏向沒廬窮桑倭兒芒說道。
“我擔心唐軍將鐵甲大盾擋在洪濟橋東麵。那樣我們就無法渡過黃河了。”
沒廬窮桑倭兒芒很害怕這一點。
他此時有點後悔將九曲大部分騎兵調走,使九曲缺乏騎兵。
“就算是乘坐羊皮筏,也要渡過黃河支援,我們等不到黃河結冰……”
屬吏還有一句悲觀的話沒說。
那就是即將失去九曲,也要將洪濟橋毀掉。
以免唐軍通過洪濟橋,隨時出擊青海。
“那就先將樹敦城重新奪回來。”
“派遣兩萬步兵,奔襲至洪濟橋。同時,準備好羊皮筏、牛皮筏,用這些渡過黃河。”
沒廬窮桑倭兒芒咬著牙下達命令。
“遵命!”
幾名吐蕃將領立刻去調兵遣將。
“又失去兩萬精銳,我們還能拿下雞心穀嗎?”
沒廬窮桑倭兒芒不禁發出懷疑。
他手下現在包括通頰、蘇毗、吐穀渾、黨項等部,隻有不到五萬人。
其中,一萬多的黨項、吐穀渾,戰鬥力弱小。
通頰和蘇毗,士氣也不高昂。
沒廬窮桑倭兒芒陷入自我懷疑中。
他總感覺自己遺漏了什麼,自唐軍進攻赤嶺諸戍堡開始,他們一直被唐軍牽著鼻子走。
不知不覺,沒廬窮桑倭兒芒更老了,他一個六旬老人,幾天幾夜幾乎沒睡覺。
心係戰鬥,一直不下。
他看著陣前不斷倒下的勇士,屍骨如山,慘絕人寰。
看著遠處天空中的狼煙,似乎顏色已經改變。
看著唐軍的營壘密集,喊聲震天,鼓角激烈,沒有一點亂掉的跡象。
看著陰沉沉的天空,像是上蒼在發怒一樣……
一片晶瑩的雪花飄飄搖搖,落在沒廬窮桑倭兒芒蒼老沒臉龐上。
冰涼的觸感,讓沒廬窮桑倭兒芒身體一顫。
他幡然醒悟,知道不能在雞心穀戰鬥下去,立刻下達軍令:“停止戰鬥!”
抽調兩萬吐蕃步兵後,沒廬窮桑倭兒芒已經明白,必定拿不下雞心穀。
既然如此,何必白白浪費士兵的性命呢?
“嗚嗚……”
悲涼的撤兵號角響起來。
吐蕃士兵聽到撤退的號角後,離開與唐軍的槍矛對攻中。
唐軍趁著吐蕃士兵撤退的陣形騷亂,強弩兵射出弩箭,讓上百名吐蕃士兵沒有撤出去。
“大論,鐵刃城何如?”
一名叫尚多熱爾的吐蕃大將看到停止的號角後,奔到沒廬窮桑倭兒芒麵前詢問。
他們需要不斷地向唐軍施加壓力,才有可能攻破雞心穀。
一旦給李瑄整軍的機會,之前的努力會付諸東流。
“鐵刃城很重要。但我們在土蛇年失去鐵刃城的十餘年來,不一樣渡過難關。但九曲不容有失。我們需要集中力量,保衛九曲。”
沒廬窮桑倭兒芒向諸將和尚多熱爾解釋道。
他怕進攻到底後,不僅石堡城失去,他們這五萬士兵,也會折損在攻堅戰中。
唐軍準備的太充分了。
“如果我們退出,唐軍說不定會反守為攻!”
尚多熱爾想著唐軍會從東山口衝入青海。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布下防禦,與唐軍在雞心穀對峙。我們再調遣一萬人去九曲。四萬人足以守衛赤嶺!”
沒廬窮桑倭兒芒不擔心這點。
他巴不得唐軍主動進攻他們,因為那樣唐軍會流更多的血。
“我們遵從大論的吩咐……”
尚多熱爾也清楚事情的重要性。
沒廬窮桑倭兒芒自土龍年(開元十六年)代替韋達紮恭祿為大論,已有近二十年,堪比“大唐李林甫”。
其他大論換了又換,隻有他屹立不倒。
這當然不是沒廬窮桑倭兒芒專權獨斷,而是他在吐蕃上至尚族,下至百姓,有極高的聲望。
同是尚族的大論,都要稱呼他為“大論炯桑”。
在他決定這件事後,其他將軍便不再反駁,專心執行命令。
總共三萬士兵,被調派至九曲。
其他的部族,退後數裡,在一處隻有兩裡多的山口,駐紮防禦。
同時,沒廬窮桑倭兒芒向尺帶珠丹上奏書,希望能繼續征調青壯,特彆是騎兵,前來九曲、青海支援。
南詔、劍南、小勃律、天竺等地,可以適當抽一些兵力。
他還表明此刻的危機情況。
李瑄和其他唐將不一樣,這三路並進的手段,明顯是為吞並九曲、青海而來。
如果不想失去,他們必須有足夠的兵力。
在奏書上,沒廬窮桑倭兒芒保證會為吐蕃爭取一次勝利,以激勵士氣。
將唐軍驅趕出九曲,就是沒廬窮桑倭兒芒眼中的勝利。
所以,沒廬窮桑倭兒芒又傳令論悉頰藏,希望其利用白蘭羌和吐穀渾部,以守為主。
等待援軍的到來!
……
“吐蕃不僅放棄進攻,還在向後撤退。”
唐軍也意外吐蕃突然停止進攻,高秀岩覺得他們還有許多餘力。
“是李帥成功吸引吐蕃,對麵的吐蕃主帥,覺得無希望攻破我們,所以不得不退兵。讓他們放棄石堡城,也是為難他們了!”
劉單緩緩說道,也隻有這一個答案。
當吐蕃覺得無法攻破大唐的陣形後,撤退也是必然。
兩害相權取其輕!
吐蕃要舍棄石堡城,保住九曲。
“劉判官,我們要不要乘勝追擊?”
高秀岩向劉單問道。
“沒有必要。吐蕃不一定會退出赤嶺東山口,他們若在前方布置。我們也難以攻下。”
劉單搖了搖頭。
他們也不能退出,他們要守著,讓吐蕃不知道石堡城的情況。
“河西、隴右諸軍的騎兵現正在雞心穀當成步兵使用,我軍可以調集一萬騎兵,退出東山口,從積石軍渡口渡過黃河,入九曲支援李帥。”
河西掌書記段秀實向安思順、高秀岩、劉單等建議道。
既然吐蕃退出,已無心戀戰。
他們就算調走一萬騎兵,依然可以守住。
而一萬騎兵,能在九曲發揮關鍵作用。
吐蕃不再參加雞心穀戰役,明顯準備抽調大量步兵,到九曲支援。
“嗯!我同意……”
“同意……”
安思順和高秀岩等人被李瑄授予軍權,商議過後紛紛同意。
由荔非元禮和荔非守瑜兄弟,在夜晚的時候率領一萬騎離開雞心穀,到積石軍渡口……
最多三天時間,他們就能到達九曲之地。
……
沒廬窮桑倭兒芒沉定過後,急於探查大唐境內的情況,不得不派遣一批士兵,從東北山口、西山口、以及曾經建立戍堡的崎嶇小道,進入大唐,探查消息。
唐軍在紅岩堡、鷹山堡等戍堡和諸山道埋伏的一萬士兵發揮作用。
一番伏擊,吐蕃死傷上千人,也沒能通過赤嶺。
沒廬窮桑倭兒芒得知唐軍在諸道還有埋伏,特彆是東北山口和西山口,都有數千名唐軍後,心裡更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之前沒有支援紅岩堡和鷹山堡,再次去進攻,已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值此時刻,沒廬窮桑倭兒芒必須堅定不移地去救援九曲。
為防止青海出事,他讓青海那邊的五萬騎兵、兩萬步兵,互為犄角。
以拖住李瑄為主。
青海安穩,九曲那邊才可以全力以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