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後,王孝傑一再請求下,小讚普將王孝傑放回大唐。
彆說論悉頰藏已死,就算沒死,李瑄也不可能放回去。
“我請見大論的屍體!”
吐蕃使者聽到大論已死,非常悲痛,想要回屍體。
“論悉頰藏的腦袋已經被送到長安領賞去了,無頭屍體太多,估計已經找不到了。”
李瑄輕飄飄的一句話,氣得吐蕃使者吐血。
“大唐如此羞辱一國大相,於天道何在?”
吐蕃使者質問李瑄。
“如果我李瑄死在青海,你們一定會把我腦袋砍下來,去向尺帶珠丹領賞。我們已經開始談論刀劍,君王身首分離的事情都時時有發生,更彆說區區一個大論。回去後,讓沒廬窮桑倭兒芒小心一點,我覺得他的腦袋,比論悉頰藏重十倍!”
李瑄見吐蕃使者出言不遜,很不高興,冷冷地說一句。
說完,李瑄擺了擺手,令親衛將吐蕃使者轟出去。
李瑄知道吐蕃使者來此的目的。他就是讓吐蕃忌憚,不敢主動來攻。
等他完成布局後,主動出擊青海。
“慢……我此次來,是帶著使命而來。吐蕃願意像回紇一樣,臣服大唐,這是讚普向大唐皇帝的臣服詔書,請大唐皇帝封賜。”
吐蕃使者忍住悲痛,大叫一聲,趕緊將吐蕃讚普的國書呈上。
“此國書我會交給聖人,由聖人決斷。轟出去!”
親衛接過國書後,依舊將吐蕃使者趕走。
李瑄掂量一下吐蕃的國書。
即便在武街之戰、漓水之戰慘敗,吐蕃也想著用“平等”的禮節向大唐求和。
作為一方大國,絲綢之路上赫赫有名的大國。吐蕃一直認為自己能和大唐、大食坐在一起吃飯。
能放下身段求和,還是很不容易的。
和哥舒翰不同,李瑄喜歡殲滅戰,動輒敵人全軍覆沒。
吐蕃自積石軍之戰以來,在李瑄手中折損十七萬人。
占據吐蕃本族、四內族、諸附屬總兵力的四分之一。
吐蕃還有這麼多地方要防備。
而且唐軍收服九曲吐穀渾、白蘭羌,這算是此消彼長。
所以吐蕃才會求和。
當然,李瑄認為這是緩兵之計,吐蕃要修養。
像是赤嶺會盟後,修養幾年,繼續與大唐死磕。
如回紇一樣臣服,隻是名義上的臣服,每年上一點微不足道的貢品,這有什麼用呢?
回紇臣服後,不一樣背刺一刀嗎?
李瑄落筆寫下一封奏折後,將尺帶珠丹的國書和奏折一起,六百裡加急送往長安。
必須對吐蕃窮追猛打,不能讓其恢複元氣。
李瑄要做的,是在天下裂變之前,將吐蕃打殘,最好能征服蘇毗,讓蘇毗為緩衝地帶。
以免吐蕃壞他大事!
“啟稟李帥,安西都護府傳來消息……”
驛卒將一封信件交給李瑄。
是安西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的信件,李瑄將其打開。
夫蒙靈察派精兵一萬出擊小勃律,奈何山川險阻,在中途被吐蕃的戍堡發現後,不得不原路返回。所以未能拖住一批吐蕃士兵。
因此,夫蒙靈察向李瑄致歉。
同時,也希望李瑄見到李隆基後能為他說說好話,不要因為此次失利而責怪他。
“夫蒙靈察沒有用高仙芝啊!”
“不過也在情理之中,夫蒙靈察剛到安西,還未提拔高仙芝。我這邊已經完成目的,也無關緊要了。希望明年夫蒙靈察用高仙芝進攻小勃律,吸引吐蕃的目光。”
李瑄微微搖頭後,將信件折起來。
小勃律是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上的國度,隔著高山峻嶺。曆史上高仙芝在人皆有騎的情況下行走一百天,才到達連雲堡,將這個吐蕃前線哨崗突襲後,才攻下小勃律。
吐蕃的連雲堡有一千多士兵,旁邊還有一個營寨有九千士兵。
僅僅這一關就能難倒許多將領。
後麵還要擔心小勃律的抵抗,吐蕃的援軍。
必須有名將,才可以得勝!
李瑄隻是遺憾罷了。
他寫信給夫蒙靈察,勝敗兵家常事,長安有他來說,不須過多擔心。
……
吐蕃使者回去後,將論悉頰藏已死的事情告知沒廬窮桑倭兒芒。
雖然他與論悉頰藏是互相牽製的對頭,但現在國家有難,一致對外。
論悉頰藏的死,令沒廬窮桑倭兒芒傷感。
使者又告訴沒廬窮桑倭兒芒李瑄“大言不慚”的話,但沒廬窮桑倭兒芒卻不做表情。
他這把老骨頭不知還能堅持多久,隻希望臨死之前,看到李瑄死去,方可瞑目。
此子不死,彆說占據河隴。他們國家也會有危險。
李瑄在九曲,而且唐軍營壘無數,河對岸馬匹嘶吼衝天,這代表吐蕃不能輕易進攻。
隻能忍辱負重,暫時臣服於大唐,保住青海和石堡城。
讓李瑄停止進攻。
現吐蕃貴族內部,已有放棄青海、石堡城,遷徙百姓,退回雪域高原的言語。
沒廬窮桑倭兒芒知道這種言語還算理智,但讚普是不可能同意的。
讚普寧願臣服於他最恨的“舅哥”,等吐蕃國內少年成長起來後,再報仇雪恨。
當然,沒廬窮桑倭兒芒覺得李隆基不一定會同意求和,要隨時準備戰鬥。
……
李瑄在白雪中陪伴將士守衛九曲的時候,一年一度的元正日到來。
長安的大街小巷,張燈結彩。
不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在等待辭舊迎新。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隨著一陣爆竹聲,垂髫小兒唱著最近流傳的詩歌,在長安小巷奔跑而過。
宋國公府前,填塞街陌,拜年者如雲而來,連公主親王,都要往宋國公府送一份禮,表達祝賀。
李適之享儘天倫之樂,唯一遺憾的,就是日夜期盼的七郎未能歸來。
今年連信件也未寄回來。
他不過問政事,隻是知道七郎大破回紇後,與吐蕃在九曲交戰。
好在前不久李瑄將吐蕃大論的首級送往長安,代表李瑄已經完成階段性的勝利。
大唐與吐蕃戰鬥一百多年,第一次斬下吐蕃宰相,讓長安一時震動。
王公貴族、士子文人,無不讚歎李瑄的神勇。
這樣的風頭,已經完全蓋過王忠嗣,成為大唐的一枝獨秀。
新年這一天,李瑄的加急奏折,送至長安。
順帶著,李瑄托付驛站將家書傳遞至宋國公府。
李適之得知家書後非常驚喜,他在李玉瑩和兒子們的圍觀下拆開觀看。
李瑄告訴李適之,他已經收複九曲,驅逐吐蕃至青海,不需要再為他擔心。
他表達“忠孝兩難全”,無法回家陪伴父親。
其他的話語都是用最平凡的詞語對家人的祝福,希望他們能過個好年。
在李瑄在大事未成的之前,不會留下一絲一毫的破綻。
包括對李適之的家書,除了對父親和家人的思念,寄幾首詩,然後就是表達為國為君的念想。
就仿佛澧蘭沅芷,美人香草一般。
李適之一直以為李瑄對聖人忠心耿耿!
以後,如果有人陷害他謀反,這些信件何嘗不是證據呢?
因為能對付李瑄的,唯有謀反一罪。
最後,李瑄還將《塞下曲七絕》寄給李適之。
李適之看後讚不絕口,再迎接親朋好友的時候,滿麵笑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