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李隆基讓李林甫、裴寬擬訂對河隴將士的獎賞、提拔。
至於李瑄的封賞,由李隆基親自決定。
元正大宴上,李隆基愛屋及烏,將李適之邀請到榻前,一連飲酒六杯。
還特意問李適之的其他兒子現在都在乾什麼?
得知李適之其他兒子的官職後,他當即提拔四兄李季卿為宗正少卿,大兄李霅為禮部侍郎,三兄李琦為京兆少尹。
甚至在殿前為羽林郎的李琅,都被李隆基賜予一個五品的散官,用以標榜身份。
彆的名將立功,都是兒子萌蔭受封。如不久前王忠嗣的一個兒子,被封為五品官。
而李瑄讓自己的兄弟富貴,這件事情傳出去,必定成為美談。
李適之也唏噓不已,連忙代替兒子們謝恩。
……
下方,李林甫和安祿山兩人坐在一起,推杯換盞。
安祿山露出憨厚的笑容,恭恭敬敬地向李林甫敬酒。
每喝一杯酒,還搖頭晃腦的。
“上麵那個人當宰相的時候不如我,現在回家養老卻在我之上了,這是何為?”
李林甫看了一眼大殿的最上方,緩緩地說道。
上方隻有李隆基、楊玉環、李適之。
他說得是誰,不言自明。
“胡人愚鈍,右相的意思我不明白。”
安祿山裝作不知,大眼睛看著李林甫,似乎是讓李林甫說詳細一點。
他幾天前剛趕回來,作為楊玉環和李隆基的乾兒子,過年時自然要討好一番,以儘孝心。
他知道李瑄與李林甫的爭鬥,但李瑄勢大,更得聖人寵愛,這個時候他不願與李瑄作對。
他剛聽說李瑄大破吐蕃,收複九曲的事情,暗歎李瑄太厲害了。
他麾下的燕雲鐵騎不知與李瑄的兵馬對比如何?
反正李瑄的戰績,他無法達到。
“你覺得是宋國公尊貴,還是我更尊貴。”李林甫不管安祿山是真不知還是假不知,又對他問一句。
“右相是百官之首,當然是您更尊貴了。”
安祿山脫口而出。
“嗬嗬……”
李林甫隻是笑一聲。
他被李瑄幾棒子打得,現在都沒反應過來,權勢遠遠不如開元後期。
之前眼看就要重新兼任吏部尚書,李瑄又整他一番,讓他兼任吏部尚書遙遙無期。
“唉!今年秋天我請王忠嗣派兵幫助我修建雄武城,防止契丹、奚再造反,可他率領太原的兵馬到我那裡走一圈後,竟然向聖人誣告我謀反。我肚子裡裝著赤誠的忠心,怎麼可能謀反呢!還好聖人明鑒,沒有信王忠嗣的鬼話。”
突然間,安祿山貌似很生氣地向李林甫說道。
大家都是聖人的乾兒子,卻被王忠嗣告一狀。
當時他收到消息後都炸毛了,還好他和監軍關係不錯,河北的采訪處置使也說他沒有造反。
實際上,安祿山讓王忠嗣派人築雄武城,確實憋著壞心眼。
他想趁機在城築好的時候,將王忠嗣派來的士兵截留,為範陽、平盧所用。
正常情況下,王忠嗣派遣士兵去就行。
但王忠嗣覺得不對勁,因為範陽、平盧那麼多兵馬,還需要從河東調兵去築城嗎?
所以王忠嗣親自帶人到安祿山的地盤。
但是沒有見到安祿山,卻見到安祿山麾下軍城儲存有大量的攻城器械。
這還得了?
朔方、河東、範陽、平盧,對付的都是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哪有城可攻。
安祿山儲存攻城器械乾嘛?
再加上安祿山地盤有許多昭武九姓栗特人,讓王忠嗣覺得安祿山有謀反的嫌疑,就上奏安祿山謀反。
李隆基想到安祿山“純樸野人”的形象,一點都不信安祿山謀反,覺得王忠嗣多慮了。
為保險起見,李隆基讓監軍和河北采訪使回信。
監軍說安祿山安邊衛民,采訪使張利貞說安祿山公正無私。
李隆基又召見兩位宰相。
李林甫自然不會說安祿山壞話,更何況他早就看王忠嗣不順眼了。
裴寬又因安祿山接替他而離職,覺得範陽軍沒問題。
這讓李隆基打消顧慮,下詔王忠嗣好好守土安疆,這樣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不要再揣測了。
王忠嗣明知安祿山有造反的動機,卻無能為力。
由此,安祿山對王忠嗣恨之入骨。
這是他成大事的絆腳石之一,必須想辦法除去。
“安將軍,某些人賊喊說賊也不一定呢!”
聽到安祿山的話後,李林甫眼睛微眯。
他覺得可以利用一下安祿山對王忠嗣的仇恨。
“我讚成右相的話,他一定貌忠似奸。如果需要,我支持右相做任何事情。”
安祿山看周圍沒人,湊到李林甫麵前說話。
李林甫也微微一笑,沒有再多說。
有安祿山支持,搬倒王忠嗣就更容易了。
由於王忠嗣一直在太原,他已經物色好一個在太原乾過的官吏,準備去彈劾王忠嗣。
現在隻需要等,或者製造一個機會。
李林甫怕王忠嗣入相,更是準備借打擊王忠嗣,再次牽連李亨。
一箭雙雕的計策!
至於王忠嗣弄倒後,朔方、河東誰來兼任,他不管。
總不可能是已經兼任兩鎮節度使的李瑄……
……
一場元正大宴,在歡快的氣氛下結束。
紙醉金迷,歌舞升平。
還有看不見的刀光劍影。
沒過幾天,李隆基收到尺帶珠丹的國書。
國書的內容讓李隆基看後笑得合不攏嘴,數十年的對手,相愛相殺的妹夫,第一次口頭承認為大唐的附屬。
這一瞬間,讓李隆基非常爽快。
再看李瑄的奏折後,李隆基明白這是尺帶珠丹忍辱負重的緩兵之計,為拖延唐軍進攻青海的步伐。
現在唐軍步步緊逼,控製洪濟橋隨時入青海,吐蕃想以此換取和平,通過上貢,來獲得休養生息的時機。
即便如此,李隆基也很高興。
他提出一個無禮的要求,求和可以,但尺帶珠丹要親自來長安拜見大唐天子,商議每年的上貢物品。
李隆基知道,以尺帶珠丹的自負,斷然不可能來到長安。
連吐蕃的鬆讚乾布,都從未來過長安,倒是吐蕃的大相來過幾次。
他也害怕一來長安,就無法再回去了。
可以說,當李隆基的詔書傳到吐蕃後,是一紙宣戰書。
吐蕃要麼舍棄青海,要麼全力備戰。
在第二日的朝會上,竟然有大臣同意尺帶珠丹請為藩屬的,李隆基大怒,直接以赤嶺會盟為例子,痛斥這些大臣一頓,差點就把這些大臣以“阻礙邊功”為由免職。
緊接著,對隴右諸軍的絹、錢封賞也出來了,從洛陽、長安的府庫出錢三十萬貫,絹十萬匹,作為朝廷的賞賜。
任南霽雲為左武衛大將軍,任車神塞為左領軍衛大將軍。
高秀岩為隴右節度營田支度副使,安思順為河西節度營田支度副使。
哥舒翰為九曲郡太守,慕容曦皓為洮陽郡太守兼河隴押蕃副使。
封白蘭羌王為忠義王。
其他對將領、僚屬的封賞,兵部和政事堂同意李瑄的舉薦。
李瑄有理有據,李林甫都不敢反駁,怕李瑄鬨到李隆基那裡去。
兵部尚書皇甫惟明更是直接簽字。
接下來就是關於對李瑄的封賞,大臣們都看著李隆基。
“李將軍收複九曲,大破吐蕃,一雪國家的恥辱,當為忠臣英雄……”
“賞李將軍絹三千匹,金五百,銀兩千,金器二十件,玉器二十件,漆器一百件,教坊歌舞美女十名。”
“今免去李將軍左龍武大將軍,遷右羽林大將軍,兼任河西、隴右采訪大使,授上柱國,封楚國公,實封加三百戶。其他職事官、使職、散官品秩不變。”
李隆基話音落,一石激起千層浪。
大臣們麵麵相覷,終於還是封公爵了。
父子同為公爵,從古至今,沒有同時出現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