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捉拿王忠嗣回長安,李隆基召李瑄入京(2 / 2)

大唐天將軍 落葉凋謝 13983 字 7個月前

現在發生這樣的事情,讓李隆基覺得王忠嗣貌忠似奸,越想越難受!

一旦李隆基對一個人失去信任,那個人在他心中的地位會一落千丈。

“太子最近忙什麼呢?”

李隆基突然問李林甫。

“太子居於東宮,臣不曾有往來。”

李林甫向李隆基回答道,心中暗喜。

李隆基終於將話題撤在太子身上了。

太子奴仆前往太原,應該把太子當成主謀才對。

李林甫怕王忠嗣拜相,更怕太子登基。

王忠嗣拜相,頂多是分走他一些權力;太子登基,他必然家破人亡。

所以太子才是李林甫的第一目標。

“太子最近就待在東宮,不要外出了。待王忠嗣到長安,再一起問詢。”

李隆基的話,讓李林甫愣住了。

他以為聖人會一怒之下,廢除太子,再不濟會質問一番,將太子關押。

隻是不讓離開東宮?

平時太子就深居簡出,這和沒囚禁一樣!

李隆基則想著李亨久居深宮,不像前太子李瑛,李亨沒有一兵一卒,沒有絲毫權力。

思子台建立後,他再大開殺戒的時候,沒有之前那樣的衝動。

李隆基認為是王忠嗣誘導太子!

才使太子派人聯係。

隻要能拿下王忠嗣,將一切遏製在萌芽之中,就不會再有任何事情發生。

從韋堅,到王忠嗣,讓李隆基明白與太子有關係的人,絕不能假以雄職。

“傳令,讓李將軍迅速回京!”

李隆基又當著李林甫的麵,下達一條命令。

使李林甫的臉部肌肉抽搐一下,他之所以在這個時間動手,就是為了避開李瑄。

已經六月份了。

再過兩個月,李瑄就要發動青海之戰。

他以為李瑄該進入準備階段,不會再回長安。

哪想李隆基會突然召李瑄回來!

李瑄可是屢屢破壞他好事啊!

“啟稟聖人,李將軍該進入戰鬥準備,囤積糧食,兵甲,對吐蕃用兵。這次可是吐蕃讚普親征,必須比以往慎重。臣認為,李將軍當留在河隴準備。如果王忠嗣抗旨不遵,再使李將軍北上平叛。”

李林甫當即就向李隆基勸說道。

李瑄是變數,絕不能讓他歸來。

“讓李將軍使用驛站快馬,來回不會耽擱太久。必然能在八月之前回到湟水。李將軍麾下有判官、司馬籌備後勤,有大將、軍使籌備兵事。不必擔心!河北、朔方軍中監軍未向我密奏,就算王忠嗣有心,其部下也不可能追隨他。”

李隆基用不容置疑地語氣說道。

他以為自己的監軍在,他依然牢牢掌握著十鎮節度的四十九萬兵馬!

王忠嗣有異心,他讓李瑄回來,是有意圖的!

“臣遵旨!”

李林甫隻能拱手領命,他也不敢再勸說。

李瑄這豎子陰魂不散,他必須再進一步行動。

離開興慶宮,李林甫派人去通知濟陽郡彆駕魏林。

魏林曾經在開元後期,當過朔州刺史。

那個時候,王忠嗣是河東節度使,魏林在王忠嗣治下。

改州為郡前的刺史相當於太守,而現在魏林是彆駕。

明顯是犯錯遭貶。

魏林是宰相魏知古的兒子。

魏知古的五個兒子,雖未繼承父親的事業,但每一個都身居高位。

魏哲,現為延安太守。魏毖,現為陽安太守。魏林,濟陽彆駕。魏玨,現為鴻臚少卿。魏曜,現為讚善大夫。

皆穿著緋袍。

這也意味著魏林說話有一定份量。

李林甫告訴魏林,如果能完成此時,將來一定升他的官職。

魏林利欲熏心,當即同意。準備等王忠嗣到長安的時候寫封奏折,火上澆油。

魏林向李隆基聲稱,自己過去當朔州刺史,王忠嗣擔任節度使的時候曾說過:“早年與忠王一起在東宮生活,我願意尊奉忠王為太子。”

當時李亨還是忠王!

現李亨早就是太子了,貌似這句話已經沒用了。

但此時王忠嗣陷入泥潭,讓李隆基猜忌。這是非常致命的一句話。

因為代表著王忠嗣很早以前,就有彆樣的心思。

遠在範陽的安祿山,也準備等王忠嗣入長安後,以王忠嗣拒絕派兵建築雄武城為由,彈劾王忠嗣似保留兵力,有所圖謀。

當初建立雄武城,可是李隆基準許的。

要不然王忠嗣也不會親自帶頭到雄武城一帶溜一圈。

安祿山想除掉王忠嗣,不僅僅是王忠嗣彈劾他謀反,還想除去王忠嗣這個心腹大患。同樣掌握十幾萬兵馬的王忠嗣,離他太近,也戰功赫赫,堪稱一代名將。

安祿山的彈劾看似很簡單,這也符合安祿山在李隆基心中的人設。

這個時候,哪怕是一片羽毛落在身上,也會讓李隆基產生警覺。

……

東宮的宮門,被羽林軍把守。

李亨一下就懵逼了,他腦海中不斷回想自己最近是否有犯下錯誤。

沒有啊!

自韋氏被休以來,他一直提心吊膽,不敢見任何大臣。

即便參加聖人宴會,也是勤勤懇懇,隻與兄弟姐妹們交談,甚至不和大臣喝一杯酒,生怕引起他父皇的懷疑。

“陳將軍,這是為何啊?”

李亨不能乾等著,他向門口的陳玄禮詢問。

他覺得自己又被李林甫這奸賊算計,如果什麼都不做,豈不是白白等死嗎?

他更害怕自己被廢!

李隆基年事已高,李亨認為他總能熬到老父親駕鶴西去。

甚至年號他都想過好幾個了。

“回殿下,末將也不清楚,奉聖人之命,暫時委屈太子,不要離開東宮。”

陳玄禮如是回道,他還真不知是怎麼回事。

執行這條命令的時候,他也很震驚。

身為禁軍統帥三十多年,陳玄禮有自己的行事準則。

開元年間,隨著聖人政變的親信那麼多。

北衙禁軍的統領葛福順、唐地文、李守德、王景耀、高廣濟,曾一個比一個光鮮亮麗。

這些人以富貴自居,拉幫結派,最終接連被貶。

陳玄禮吸取教訓,隻聽李隆基的命令,隻做份內之事,其他一概不過問。

“請將軍幫我把奏折遞給父皇……”

見陳玄禮不知情,李亨自救,回去寫下一篇奏折,希望陳玄禮交給李隆基。

這篇奏折上表明自己怎麼怎麼孝順,關心父皇的身體,又說明這段時間自己在乾什麼,沒有任何多餘的心思。請父皇不要被流言蜚語所誤。

“末將遵命!”

陳玄禮認為這種事情李隆基不會怪罪他,同意李亨的請求。

李亨未來如何還不好說,他也不想與李亨關係太僵,人都要為將來考慮。

即便陳玄禮將李亨的書信帶走,李亨依舊心急如焚。

他在殿中踱步,從白到晚,從夜到明,寢食難安。

隔日,李亨問陳玄禮如何,陳玄禮隻告訴他奏折已經送到,但聖人未有回複。

這讓李亨惶惶不可終日……

……

太原,河東節度使府衙。

太子奴仆死在太原城外,雖然太原令有心遮掩,但事情很快就傳到王忠嗣的僚屬耳中。

王忠嗣可是河東采訪大使,代聖人監察河東。

太原城在王忠嗣的眼皮子地下,而且王忠嗣的僚屬中不乏精明人。

他們第一時間,讓仵作對屍體進行檢驗,並出動河東天兵軍騎兵,設立關卡,搜索太原附近的可疑人物。

天兵軍是河東的經略軍,就在太原城中,共有兵三萬人。

一番搜尋後,一無所獲。

而仵作驗明屍體,被短刀命中胸口致命。

加上身上錢財不見,很容易被人聯想到謀財害命。

可死者的身份太敏感!

看到這陣勢後,太原令害怕極了,生怕王忠嗣拿他祭旗。

可那種情況,他唯有立刻向聖人稟告,總不能告知王忠嗣,不了了之吧!

好在王忠嗣始終未找太原令的麻煩,並約束屬下,士兵敢逗留太原縣衙前,軍法從事。

在節度使府衙的正堂,王忠嗣久坐後,歎一口氣,然後起身將牆上的一個大袋取下。

這袋子中,儲存著他的兩石漆弓!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