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四鎮節度,控地萬裡,勁兵重鎮,皆在一身(2 / 2)

大唐天將軍 落葉凋謝 12407 字 7個月前

此時,裴寬感歎自己不如李林甫。

他也沒有理由反駁忤逆聖人,畢竟他能當宰相,李瑄功不可沒。

裴寬的話一出,意味著朝堂上再也無人能阻攔李瑄任河東、朔方節度使。

那些五品、四品官吏,一言不發地默認。

“左相之言,甚合朕意。兵部尚書怎麼看待?”

李隆基點頭,兩個宰相一致同意,終於讓他心順下來。

他還想問一下曾經當過節度使的皇甫惟明。

“河東、朔方剛失去王忠嗣,必須由李將軍這樣的強將坐鎮,李將軍曾在朔方任豐安軍使、都知兵馬使,與將士熟識,使李將軍兼河東、朔方節度使,是完美的決策。”

皇甫惟明哪敢拒絕啊!

他現在害怕李隆基記起來他曾和李亨是朋友,一直如履薄冰。

自好友韋堅被貶嶺南為彆駕後,皇甫惟明才發現朝堂上有看不見的刀光劍影,一個個太陰險了,不如他當節度使時自由自在。

皇甫惟明更能感受到李瑄的智慧,很早之前,李瑄就勸告過他和韋堅,但他們沒有重視。

李瑄、李適之和韋堅決裂時,皇甫惟明還很生氣,但很快韋堅落馬,他知道這是李瑄當斷得斷,韋堅根本鬥不過李林甫。

“啪啪!”

“既然如此,李將軍聽封吧!”

李隆基拍了拍手掌,召李瑄出班。

兵部尚書也同意,群臣更不敢說一個不字。

當初監察禦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不夠宰相之才,被李隆基當場下令杖斃。

現在李隆基正在興頭上,沒有大臣會給自己找不痛快。

此時,李瑄再次起身來到殿中的香案前,向李隆基一拱手。

李瑄想過李隆基會讓他兼任朔方、河東節度使,和曆史上的王忠嗣一樣。

但這超出他計劃之外。

統領近三十萬邊軍雖然威風一時無兩,但時間過長,難免會被李隆基猜忌。

李瑄又忍不住四鎮節度使的誘惑,有這層身份,他在天下的威望將更上一層樓。

同時,可以在朔方、河東軍中,安插親信。

他必須儘快找機會拜相。

因為他需要拜相後辦一件大事。

“李將軍忠勇無雙,智計統帥,為當代將帥之首,勇力千古無二。今吐蕃小醜欲大舉興師犯我邊境,為方便統籌,特令李將軍兼以要職。”

“除本來使職外,李將軍再兼河東節度大使、朔方節度大使、河東支度大使、朔方支度大使、河東營田大使、朔方營田大使、河東采訪大使、朔方采訪大使、河朔押蕃大使、黃河轉運大使、三受降城絹馬互市使。至於靈武、太原的政事,就不由李將軍兼任了,待吐蕃平定,四鎮治所在姑臧城,南威吐蕃,北攝回紇。”

“同令驛站,迅速將軍令傳達至河東朔方諸軍、守捉,其下再傳,以穩定軍中。向河湟行進的騎兵,也需傳達!”

李隆基宣達對李瑄任命的同時,下達詔書。

王忠嗣的使職,無一例外,全部被李瑄接任。

“臣拜謝陛下!感陛下器重之情,雖萬死難還聖恩,此戰臣必將吐蕃來犯之敵,絕於青海,讓蕃賊知陛下的偉大,知大唐的威名。”

“大非川之恥,達化城之恨,臣之戰馬躍出國土,若不將吐蕃趕出大非川,絕不歸回!”

李瑄接受李隆基的任命,還立下豪言壯誌。

有河東、朔方加入,他麾下兵強馬壯。

又有蘇毗王沒陵讚配合!

此戰一定要勝!而且李瑄以斬擒尺帶珠丹為最高目標。

隻要尺帶珠丹死,吐蕃一定會陷入內亂之中,再次削弱實力。今後會給李瑄入雪域高原創造有利條件。

此次任命除節度、支度、營田、采訪以外,李瑄還兼任黃河轉運使。

此官職類似於河西長行轉運,不過是通過水雲。

如將太原的糧食運送到黃河兩岸諸軍。還有將回紇上貢、草原互市得到的物品,通過黃河轉運至河東郡蒲津橋渡口,那裡有直通長安的官道。

黃河轉運使分多個渡口,下轄數百艘大小船隻,是一個雄職。

三受降城絹馬互市使,是指河套地區的幾個與胡人的互市地點,包括不僅限於三受降城。

王忠嗣經常通過互市,利用胡人的唯利是圖,高價買胡人的戰馬,補充諸軍,削弱胡人的實力。

由於兩邊交易,大唐以絹為主,草原部落以馬為主,所以又叫絹馬互市使。

三受降城絹馬互市使是一個好職位,但李瑄的職位繁多,連河西長行轉運使都沒怎麼兼顧。

得到這些官職後,李瑄的履曆再次發生大變化。

現為右羽林大將軍,任河西河東隴右朔方節度、支度、營田、采訪、押蕃大使,領禦史大夫,西平郡都督,判武威郡事,兼隴右群牧大使、河西長行轉運大使、黃河轉運大使、三受降城絹馬互市大使、赤水軍大使、河隴討擊大使、河隴鹽鐵大使,授上柱國、銀青光祿大夫,封楚國公,實封八百戶。

兼任二十多使職,從營田、支度、馬匹到轉運,基本上所有的使職,都是為四大節鎮服務。

現在是七月上旬,李隆基沒有那麼不近人情,他特意吩咐李瑄,在家中十日後,再前往河湟。

離開前,李隆基會宴請李瑄,祝李瑄凱旋。

“退朝……”

“恭送陛下……”

隨著監禮官的呼喊和文武大臣的回應,這一次創造曆史的朝會散去。

但文武百官的心,終不能平靜。

佩四帥印,控地萬裡,勁兵重鎮,都被李瑄掌握。

細數從大唐建立以來,李瑄這樣的人,還是第一次出現。

真要算起來,李瑄才十九歲。

都說李瑄是霍去病,但當年的霍去病,哪比得了啊!

這注定是讓長安震動的消息,不需多久,就能傳遍天下。

興慶殿內,大臣們三五成群,不願離開,因為李瑄還沒走!

無一例外,所有大臣皆在談論李瑄。

“貴不可言!貴不可言呐……”

“平民以生入權貴為願,權貴之家誰不想李大夫啊!”

“宋國公福分!宋國公是有福的人。”

“可不是嘛,兄憑弟貴,李大夫的兄弟全部五品以上,能與我等同列。”

“入相之勢已成,我認為李大夫很快就會入相。沒有人能阻擋。”

“是啊!我也認為李大夫有入相之勢,甚至下一位宰相,舍他其誰?”

“他是大詩人,又精於理財,又屢屢參與大案,戰功彪炳,加之聖人對他的寵愛,使李大夫入相之勢如此明顯。”

“看……右相去找李大夫了……”

在大臣們議論紛紛的時候,李林甫帶著李岫,與李瑄撞麵。

大臣們隻以為李林甫推薦李瑄,是聖人提前授意,兩人還是死敵。

“七郎!”

能看出李林甫的神態不是很好,但他還是笑著向李瑄說道。

“還未出興慶殿,請右相稱呼我為大夫。”

李瑄毫不客氣地懟了一句。

絕不是他故意找茬,在興慶殿內,彆說李林甫,連李隆基都會稱呼大臣官名。

大臣們不能稱“聖人”,隻能稱“陛下”,而李隆基需自稱“朕”,大臣們稱“臣”。

“李大夫,恭喜你又得兵十數萬。”

李林甫也不生氣,繼續笑著說。

“右相此言差矣,這是國家的兵士,由陛下信任,我才得以暫時統領。身為邊帥,也隻會為陛下效死命,彆無他求。”

李瑄反駁李林甫話。

老賊其心可誅,他剛得兵馬,還是要低調一點。

“也是!我能感受到大夫的一片赤誠。大夫是國家中流砥柱,此戰吐蕃,必定大獲全勝。大郎,你陪著李大夫的幾位兄長,我要與李大夫一起出興慶宮。”

李林甫暗罵小賊不要臉,他很想拂袖離去,但最近他敗得太慘,想與李瑄釋放一下止戈的信號。

他認為自己與李瑄的仇怨不大,他算計李瑄父子沒成功,反而成就了李瑄的威名,他不明白李瑄為什麼逮著他猛咬。

他必須穩住李瑄,緩一口氣,以免李瑄再對他下絆子。

“是…大人。”

李岫與李霅、李季卿等一起暫離。

而李林甫似與李瑄親密一樣,主動挽著李瑄的手,出興慶殿。

其他大臣們見此,也開始出殿……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