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角聲中,一個個特製的“升降台”,被士兵們扛著,向城牆接近。
這種升降台,是竹木製的長方體,分上下兩層,兩邊均有高高豎起的幾個人字形高架。
這些人字形高架,高度有五六丈,兩邊對稱,頂部有橫杆連接,十分穩固,。
因為升降台都是輕便且堅固的“預製件”,而且重心很低,所以就能在戰場上直接搬運、使用。
用法很簡單:士兵們分隊扛著一個個升降台,來到距城大概四十步的壕溝邊,將升降台橫放(與壕溝和城牆平行)。
在弓箭手的掩護下,東冶營的“工程兵”們將底座固定,確保其水平,然後分組去扯兩邊人字形高架上垂落的麻繩。
高架頂端有滑輪,麻繩經滑輪折返後,係在升降台上層平板邊上。
在整齊劃一的口號聲中,工程兵們扯著繩索,讓升降台上層緩緩升起,很快升上頂部,距離地麵,將近六丈。
比城牆還要高一些。
隨後,穿著登杆腳扣的工程兵們,麻利地爬上人字形高架頂部,掏出預製固件,將平台底部和高架固定在一起。
與此同時,其他人抬起長長的人字架,斜搭在平台邊上,台上的工程兵用扒釘將其與平台釘上,加強支撐。
大量升降台同時“施工”、拚接,然後相互間頭尾相接,很快就變成一堵和城牆平行且略高、略短的“竹木高台”,台頂兩邊都有簡單欄杆。
對城一麵欄杆,已經提前預製的木板以作掩體,大量弓箭手沿著長竹梯登上平台,準備作戰。
搭建高台的同時,許多士兵背著麻袋,踩著架設在壕溝上的壕橋向城牆衝去。
來到城牆腳下,將布袋放到地上,壘起一道和城牆大致平行的布袋矮牆,相隔大概兩三步。
隨後因為城頭火勢變小,守軍再次出現,要和登上竹木高台的梁軍弓箭手對射。
梁軍弓箭手射出火矢,將牆腳的布袋牆點燃,冒出大量刺鼻濃煙,沿著城牆向上方擴散,因為如今刮的是輕微東南風,所以濃煙彌漫城頭。
麻袋裡有大量茱萸等辛辣之物,燃燒產生的煙霧,嗆得城頭守軍不斷咳嗽、眼睛流淚。
如此狀態下很難瞄準,縱然人在城頭,卻被對麵高台上的梁軍弓箭手壓製,很快便不敢冒頭。
張鋌看著如此壓製方法,十分佩服,若按著李笠的說法,現在守方的投射火力被壓製。
隨後,第三波進攻開始。
無數士兵抬著長長的竹製雲梯前進,穿過中空的竹木高台,越過壕溝,衝向城牆。
此時牆腳的發煙布袋已經燃燒大半,被士兵用水徹底澆滅。
登城雲梯頂部有滾輪,頂在城牆上後,隨著後端繼續發力,便‘翹頭’向上走,即將接近城頭箭垛時,士兵們將雲梯末端固定。
因為雲梯很長,所以此時和地麵構成銳角,即便城頭有人想把雲梯推開都行不通。
密密麻麻的雲梯搭在城頭,工程兵豎起人字高架撐著梯子中段,然後無數士兵登梯,向城頭爬去。
因為雲梯中段有許多架子支撐,承重能力大幅增加,所以每個雲梯上都爬滿了士兵,密密麻麻如同上樹螞蟻。
城頭守軍被高台上弓箭手壓製,無法對這些活靶子進行攻擊。
每個雲梯頂部的第一個士兵,均停在箭垛下沒急著翻過去,待得號角聲起,在後麵高台上弓箭手的掩護下,同時“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