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雷迪奇(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686 字 9個月前

臨近年底,北風呼嘯,白石村東,河流上一道堰壩橫跨南北,李笠站在壩上,看著東邊上遊宛若湖泊的水麵,又看看下遊遠處的河畔作場,頗為感慨。

這幾年,他在建康拚搏,留守家鄉的武祥沒有閒著,做了許多事,其中一件事,就是花了兩年多時間,雇傭青壯勞力,修建起這座攔河堰壩。

壩址在河畔作場上遊數裡、河段較窄位置,有泄洪水門,南端又有常年排水的排水口即排水渠。

新的水力作場,就在排水渠邊上。

一個個堅固的水輪,就在排水渠上,被洶湧流淌的河水推動,不斷旋轉。

築壩耗費頗多,但付出是值得的,有了穩定、強勁的水流,水力作場的生產能力大幅提升。

長長的排水渠,可以布設更多的水輪,帶動更多的設備。

也為新產品的誕生,創造了有利條件。

李笠按照工作製度,換上工作服,戴上工作帽,走進一座新建的工作車間,要親眼觀看新產品的生產過程。

新產品,其實不新,就是尋常可見的針。

這個時代的針,如同魚鉤一樣,也是純手工製作,先“切絲”,然後將針體磨得圓潤,之後一頭磨尖,一頭鑽眼。

最後進行熱處理,使得鐵針硬而不脆,韌而不軟。

所以,鐵針的製作流程和魚鉤差不多,無非鐵針是直的,頭部不需要有倒刺,魚鉤是彎的,尾部不需要鑽眼。

既然魚鉤能夠借助水力進行半自動化生產,那麼鐵針也可以。

水力作場經過六年的生產,技術人員完全吃透了各工段的半自動生產機器,於是按著李笠的構思和設計思路,嘗試著將各工段機器整合在一起。

除了拔絲,做到隻用一台機器生產魚鉤。

同理,也可以用一台機器,生產鐵針。

房間裡,‘站著’一台高大的機器,龐秋的侄子啞龐及幾名工人,正在檢查這台機器。

旁邊,同樣打扮的趙孟娘,拿著厚厚一遝資料,向李笠介紹起這名為“雷迪奇”的全自動製針機。

“雷迪奇”全自動製針機,水力驅動,設計者是李笠,由作場技術人員進行完善。

先做出木質模型,驗證結構及自動製針流程,然後不斷進行優化、結構簡化,花了許多年,慢慢定型。

機器為框架結構,正麵看上去如同一個“閏”字,長一丈五尺,高九尺,大部分結構都是鑄鐵件。

製針時,機器不需要人工乾預,隻要把成卷的鐵絲,喂入機器的進口,機器的出口就會‘吐’出製好的鐵針。

之後進行熱處理及包裝,就能銷售。

製針原理,是鐵絲進入機器後,進入架子‘甲’,被切刀‘乙’切成一定長度,並被架子下方床件的凹槽接住。

架子‘丙’做縱向和垂直方向的往複運動,垂直運動讓架子‘丙’從床板的每個凹槽獲得鐵絲,縱向運動讓其將鐵絲推入下一個凹槽。

在每一個凹槽處,鐵絲受到連續的衝模或打孔機的作用,形成紋路並被衝出孔眼。

這些衝模及打孔機由衝輪‘丁’、衝輪‘戊’帶動。

接著,衝好孔眼的鐵絲沿著凹槽繼續前進,進入滑槽‘己’,排著隊被輾磨工具‘庚’研磨,鐵絲本體變得光滑。

然後排隊進入磨輪‘辛’,另一頭被磨尖,於是一枚枚鐵針就這麼製作完成,接下來可以進行滲碳、淬火、回火等處理。

李笠看著這台機器生產鐵針,思緒飛到許多年以後。

那一世,有外國高端針製品做宣傳,宣傳材料稱,廠家曆史悠久,源自第一次工業革命時代的世界製針中心、英國的雷迪奇。

曾經,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縫針由雷迪奇地區製針廠生產,而雷迪奇也是漁具(譬如魚鉤)生產中心。

宣傳材料稱,十九世紀中後期,一台全自動製針機誕生在雷迪奇。

機器以蒸汽機驅動,每天工作十一小時,每台機能製針約十四萬枚。

即每小時產量約一萬三千枚。

李笠不知道怎麼做蒸汽機,也不知道最初的全自動製針機是什麼結構,但是,他見過現代的全自動製魚鉤機,想來原理差不多。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