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婦懷著期待的心情,跟著僧人繞過水池,向前走去,眼前是道台階,台階上是大殿。
他們定睛一看,卻見殿內一片模糊,並無佛像,不由得心中疑惑,也不好問,便繼續走。
轉到台階前,抬頭看去,卻見階上大殿裡忽然出現一尊佛像,露出半身。
兩人隻覺難以置信:這是怎麼回事?佛祖顯靈了?
明明方才遠遠看去,殿裡什麼也沒有啊?
引路僧人介紹:“兩位檀越,這是中門,大殿在後。”
王?和蕭妙淽麵麵相覷:“啊?中、中門?不是大殿?”
“此為中門,隻是看上去,像是大殿。”僧人說著說著,幾乎要笑起來,心中得意:這裡,可是有一個了不得的障眼法!
“這、這到底是?”王?激動不已,想知道中門為何會有一尊佛像,而剛才他明明沒看見。
“檀越請拾階而上,上去了,自然就明白了。”
“好,好!”
王?真想三兩步就跳上去,奈何要保持風度,便牽著公主的手,慢慢拾階而上。
走著走著,卻見那中門裡的佛像漸漸變得‘扭曲’,輪廓開始消散,而且下半截是..是空的?
等兩人走上台階頂,發現中門內上半截懸掛著一片片木板,木板傾斜,相互間有間隔,其上有圖案。
佛像,已經不在了。
“兩位檀越,這中門上,懸著一副板畫,但這板畫其實是由許多小木板上的圖案構成。”
“木板傾斜,隻有在台階下,抬頭看,才能剛好看清板畫的圖案,即是一尊佛像的上半身。”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王?點點頭,回頭一看,卻見那雙樹雕像如同豎起的屏風,正好擋住出通道之人的視線。
所以,在雙樹前,人們不會注意到其後北麵台階上中門的玄機。
繞過雙樹後,因為位置不對,抬頭看去,誤以為台階之上中門是大殿,而大殿裡模糊一片,沒有佛像。
走到台階下,抬頭,正對中門板畫,於是才有“佛像突然出現”的驚歎。
走上台階,卻發現這是中門,而大殿...
大殿就在前方不遠處,倒是頗為高大,不過方才在台階下時,因為中門的遮擋,所以人看不見大殿全貌。
過了中門,大殿才出現在眼前。
但這大殿有些特彆,為縱向的矩形(在中門方向看去),正常的大殿(佛殿)應該和尋常府邸正廳一樣,為橫向的矩形。
那麼,門口和殿內佛像,應該就是分列大殿前、後,距離頗遠。
如此一來,殿內光照會很差,佛像被一片昏暗籠罩,哪怕殿頂開有窗方便采光,但那點光漏下來,也就隻能照亮佛像頭部。
也就是說,進了殿,隻見滿目昏暗中,一顆發亮的佛頭‘懸’在空中,如此情形,難道不詭異麼?
然而想到方才的一連串“震撼”,王?好奇起來,想看看裡麵又有什麼“震撼”,便和公主一起走進大殿。
剛一入殿,果然眼前猛地一暗,但很快,夫婦倆便被殿內情景所震撼。
殿內,確實兩側有些昏暗,但兩側牆體上部開著窗,光線斜著灑下。
所以殿中線道路有光影映照,如同一條發光的路。
這條“光路”如刀般切開殿內一片昏暗,一直向前。
前方,是一處明亮的大型空間,其內站著釋迦佛,左右各有一位肋侍菩薩。
佛像和菩薩像頭部都有頭光,三像之後又有背屏,其上火焰紋,在周圍亮光之下活靈活現。
身處光芒之中的三像,全身上下幾乎都沒有一絲昏暗,仿佛黑夜中的明燈,為迷途的旅人指引著方向。
又如同寒夜裡溫暖的篝火,讓凍得手腳冰涼的旅人感到絲絲溫暖,使其不由自主靠近,以驅散嚴寒。
王?和公主不由自主向前走,走在“光路”上,向前方佛像靠近,走著走著,漸漸看清了佛像細節。
中間為釋迦像,造型和建康佛寺佛像彆無二致,但不知何故,更顯得栩栩如生。
其右手結無畏印:屈臂上舉於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
這一手印表示佛為救濟眾生的大慈心願,據說能使眾生心安,無所畏懼,所以稱無畏印。
佛像的左手結與願印: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
表示佛菩薩能給與眾生願望滿足,使眾生所祈求之願都能實現之意。
此印相具有慈悲之意,所以往往和施無畏印配合。
左右肋侍菩薩,同樣顯得栩栩如生,無論是發髻、麵部表情、手部動作,還是衣褶、蓮台以及背屏上的火焰紋和飛天諸像,都給人一種“會動”的感覺。
蕭妙淽看著精美的佛像,好一會才回過神,發現這三像所在位置,更像是一個三麵有落地窗的“亭子”。
因為三麵的采光很好,且上方也有采光,所以三像以及背屏都有充足的光照,顯得光芒萬丈。
而從殿門進來時,因為兩邊昏暗,隻有中間道路有光,所以顯得殿內黑暗狹長。
而壓抑的昏暗之下,前方佛像所在處那毫無保留的光明,強烈的明、暗反差之下,使得入殿之人對對佛像有一種“光滿萬丈”的感覺。
加上佛像栩栩如生,可讓人有一種跪拜麵前、焚香禱告的衝動,對心裡的震撼不可謂不強烈。
王?回首望去,仔細看了看,發現殿內兩側是一排排坐墊,看來是給信徒入座之用。
他閉上眼睛,假想自己坐在其中,被一片昏暗包圍,眼前卻是明亮的佛像。
佛祖似笑非笑,看著身處昏暗(濁世)的自己,那種即將被佛祖拯救的感覺,足以讓坐在這裡祈禱的信徒熱淚盈眶。
這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