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為王前驅(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6017 字 8個月前

上午,公廨廳事,暫時無事的李笠,聽張鋌講曆史人物的事跡,主角為晉末北府名將劉牢之。

北府,指的是大名鼎鼎的北府軍(北府兵),劉牢之作為北府將領,於淝水之戰出名。

他和後來的宋武帝劉裕一樣,都是彭城劉氏出身。

當時,宗室藩王司馬道子執掌朝政,行事引起眾怒,鎮守京口的重臣王恭對此憤憤不平。

王恭曾經找借口起兵逼近建康,迫使司馬道子把心腹王國寶殺掉、以平息眾怒。

但王恭並未善罷甘休,依舊醞釀第二次起兵,誅殺司馬道子父子,於是司馬道子之子司馬元顯出了個主意:收買王恭的部將劉牢之。

劉牢之時為北府將領,在王恭帳前效命,自認為勞苦功高,卻被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恭當做粗鄙武夫來用,所以心懷不滿。

司馬元顯派人收買劉牢之,封官許願,承諾乾掉王恭之後,王恭之官位歸劉牢之。

即由劉牢之掌控北府軍。

這一私下聯係走漏風聲,但王恭不信劉牢之會倒戈,還設酒宴款待劉牢之,當眾拜其為兄,並將手下精兵都交給劉牢之,以其為前鋒。

結果,劉牢之還是倒戈了,王恭走投無路,出逃時被俘,押送建康斬首。

劉牢之取代王恭,率軍鎮守京口,如願掌控北府軍。

過得幾年,占據長江上遊(荊州)的權臣桓玄擁兵作亂,朝廷派劉牢之率軍討伐,司馬元顯對劉牢之寄予厚望。

但劉牢之見桓玄勢大,又怕自己平定桓玄之亂後功高不賞,司馬元顯會來個‘狡兔死、走狗烹’,所以行事猶豫。

桓玄見狀,便派人暗中聯係劉牢之,封官許願,並離間其與司馬元顯的關係。

劉牢之不願屈居司馬元顯之下,麵對桓玄的“善意”有些意動,但其外甥何無忌,以及部將劉裕(後來的宋武帝),勸劉牢之莫要上當。

劉牢之不聽,臨陣倒戈,於是桓玄攻入建康,抓捕司馬元顯,控製朝政。

然後立刻將劉牢之調任會稽太守,離開京口。

京口是北府軍的大本營,此舉就是調虎離山,劉牢之悔之不及,後悔自己臨陣倒戈,被桓玄給耍了。

於是謀劃反擊桓玄,北上江北,挾江北之地來對抗桓玄。

但是,劉牢之一而再、再而三的倒戈,反複行徑讓前來議事的諸將鄙視不已,當場離去。

劉牢之執掌北府軍多年,有赫赫威名,卻落得眾叛親離的結果,關鍵時刻,居然連老部下都指揮不動。

加上誤以為自己兒子從建康出逃失敗、身亡,絕望的劉牢之走投無路,自縊身亡。

劉牢之的經曆,說明了在朝廷動蕩不安的時候,武將一旦站錯隊,後果有多嚴重。

張鋌仔細剖析:“劉牢之一叛王恭,投靠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算是投靠朝廷,因為這父子倆執掌朝政,有大義名分。”

“二叛司馬元顯,投向桓玄,他身為平叛主帥,卻倒向叛賊,此舉就是背叛朝廷。”

“結果倒向桓玄不久,桓玄入建康把持朝政,他又想著反叛桓玄,如此反複小人,當然得了眾叛親離的結局。”

李笠問:“我看事情沒這麼簡單吧,且不說人品,我認為,他是被人耍了,耍了還不止一次。”

張鋌明知故問:“請君侯細說。”

李笠有些不確定的說,“那王恭,出身太原王氏,想來當時是一流士族?”

“算是吧。”張鋌點點頭。

既然是探討曆史,李笠便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當時,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把持朝政,也就是說,大權被皇族拿去了,可那是什麼時代?‘王與馬,共天下’的時代。”

“士族和皇族分享權力,結果司馬道子父子把權力收走了,士族不會甘心,所謂眾怒,想來是士族之怒。”

“於是,就有王恭屢次兵逼司馬道子的事件發生。”

“王恭第一次興兵問罪,劉牢之為其前驅,而王恭第二次興兵問罪,劉牢之倒戈,我看,他是選擇了皇族勢力,拋棄了士族勢力。”

李笠緩緩說著,整理著思路:“王恭出身太原王氏,恐怕看不起劉牢之的出身,雖然要倚重他打仗,卻以粗鄙武人待之。”

“所以,王恭可以和劉牢之結拜為兄弟,還把精兵交給劉牢之,卻隻是把他當做走狗,而不是當做平起平坐的自己人。”

“簡而言之,就是士族們看不起這些出身微寒的武人,哪怕要靠著這些武人打仗,也不屑於把對方當人,而是當做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