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見聞(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241 字 8個月前

寒山堰旁作場,無數殺好的魚被工人用機器處理,魚腥味彌漫。

因為氣味過於濃鬱,以至於有些刺鼻,這讓祖珽很不適應,但又不能離開。

他如同其他人一般,身著“工作服”,頭戴藤編“安全帽”,站在一台水力驅動的機器旁,看機器‘取’魚肉。

一尾尾去頭、殺好的魚,從機器的入口進去,從出口出來的卻是魚皮、魚刺等殘渣。

而魚肉,則從另一個出口出來,落在桶中,慢慢變多。

一桶滿了,換空桶,空桶變滿,再換。

祖珽對這種神奇的機器很感興趣,趁著一台機器‘檢修’,特地觀察了一會,發現原來是用空心筒狀的刮刀,擠壓、刮取魚肉。

有了這種機器,‘取’魚肉(魚糜)的速度快了很多,且所得魚肉很少含有魚刺,可以直接拿來烹飪,或者進行下一步處理。

作場裡,有不少這樣的機器,每日都吞下大量殺好的魚,獲得一桶桶魚肉(魚糜)。

這些魚肉,一部分供應給城內各食肆、酒肆,或者零售。

一部分則用來製作魚肉製品——魚鬆。

魚鬆的製作,需要用到“炒”這種烹飪技藝,而‘炒菜’,在梁國的建康等大城已經流傳開來,寒山也不例外。

炒菜需要用到名為‘鐵鍋’的炊具,祖珽在北方,從沒見過‘炒菜’,因為‘鐵鍋’這種炊具很罕見。

但據說‘鐵鍋’這種炊具,已經在河南流行開來。

他來到寒山後,見識了炒菜的彆樣風味,也見識了許多新穎的食物,其中就有魚鬆。

魚鬆,是把魚肉炒成金黃色、毛絨狀乾製品,因為炒製過程中加入鹽、醬料,所以味道香、鹹,既能為菜,也能作為調味製品,很下飯。

不怎麼吃魚的祖珽,很快便喜歡上這種食物,當然,各種“炒菜”也讓他大快朵頤,畢竟炒出來的風味,可比膾、炙、煮、蒸更能勾起他的饞蟲。

魚鬆好吃,卻也如同其他食物一樣,炒製完成後,不能存放太久,一樣會變質。

但若把魚鬆封入陶罐中,製作成“魚鬆罐頭”,能存儲許久。

密封在陶罐裡的魚鬆,據說可以存放超過半年也不變質,存放一年,吃了也不會吃壞肚子,所以很受歡迎。

祖珽轉到隔壁,看工人們對陶罐進行‘高溫殺菌’,這道工序很重要,因為陶罐‘殺菌’之後,放入其中的魚鬆做好密封,就不容易變質。

所謂的“菌”,指的是眼睛看不見的“細菌”,據說食物腐爛就和細菌有關。

而高溫殺菌後的陶罐內壁,沒有了細菌,又與外界隔絕,那麼存放其中的魚鬆,自然就不容易變質。

陶罐的‘高溫殺菌’,是在一個個宛如蒸籠的容器裡進行,一個陶罐口向下放在圓盤架子上,然後每一個架子就一層層架在容器裡。

容器底部是個大鍋,裡麵盛水,水被燒開後,滾燙的蒸汽往上湧,把每個個陶罐內壁都燙上一定時間,細菌自然就被燙死了。

同時燒水的容器有許多個,祖珽注意到,架著大鍋的灶台裡,燒的不是柴禾,而是一塊塊碎石炭。

他對石炭並不陌生,鄴城裡就有人將石炭作為燃料出售。

在寒山,石炭被稱為“煤”,又因為徐州地界有一個大型‘露天煤礦’,所以煤的開采量很大,如今已是城內所用主要燃料,眼下蒸煮陶罐燒的就是煤。

‘蒸’過的陶罐,要在沒有完全涼透的時候裝入魚鬆,所以魚鬆的製作與陶罐的‘高溫殺菌’是同步的。

祖珽循著魚肉腥味,來到魚鬆的製作‘車間’,卻見一個個燒煤的魚肉蒸煮器正在冒著熱氣。

帶著口罩的工人們,按一定比例,將鹽和魚肉攪拌均勻,然後放入蒸煮器進行蒸煮,因為沒有除腥,所以剛入車間,濃烈的魚腥味撲鼻而來,祖珽隻覺有些反胃。

他強忍著胃部不適,繼續向前走,因為蒸煮好的魚肉,會放入製鬆機裡翻炒。

而這製鬆機,如同一個橫臥的大鐵桶,內有‘翻鏟’,桶底部又燃著大火。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