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軍營重地,不允許閒雜人等聚集門口,卻不知何故,守門衛兵對這些人視而不見,任由對方“騷擾”進出軍營的人員。
軍營門口處熱鬨非凡,軍營裡,營區各營房內,兵卒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個個麵色凝重,竊竊私語。
正常情況下,這意味著兵卒們即將嘩變。
不過軍士們卻視而不見,甚至本身也參與其中。
軍士馬長興,此時就給幾個手下分析利弊,拿著幾張兌換券,緩緩說道:
“我覺得,這兌換券到底是兌換菜籽油、精麵、海產乾貨,還是直接賣給二道販子,得看你們過年時,打算拎著什麼回家。”
“我就省事了,家人都在鄱陽,自己光棍一個在寒山過年,換那食油、精麵沒用,不如賣給二道販子,得了錢,到不夜坊逍遙快活。”
“你們呢?要想清楚,如今臨近年底,家家戶戶都在置辦年貨,城裡許多商家都賣斷貨了,要買得等幾日。”
“尤其海產乾貨,緊俏得很,從海州那邊走運瀆運回來的乾貨,到城裡瞬間就被搶購一空,拿錢去買,要等。”
“手裡有兌換券,直接就能兌換,不會誤了日子。”
“你們家在兩淮,不遠不近,跟著軍府的後勤隊順道回家,得提前出發,等不起。”
“要是賣了兌換券,得了錢去買海產乾貨,差價是賺了,可你們能及時買到麼?”
“海產乾貨很稀罕,帶回去,在左鄰右舍麵前多長臉?現在買,都不一定能及時買到。”
“當然,若你們需要用錢去買一些兌換券上沒有的東西,那麼把兌換券賣了,倒也不錯,卻一定要快,因為你們等不起。”
馬長興這麼一分析,幾個兵都明白了。
也明白這兌換券的好處在哪裡:讓他們多了一個選擇。
可以直接用兌換券來兌換暢銷的商品,也可以賣給二道販子換錢,用錢去買自己想買的東西。
但一定要快,因為返鄉過年需要提前出發,軍府的後勤隊,會前往各地輸送物資,返鄉軍人可以同行,但隊伍不等人。
糾結之際,人人都覺得自己手中那幾張輕飄飄的兌換券,變成了炙手可熱的稀罕之物。
但毫無疑問,這玩意真的值錢呐!
兌換券,巴掌大的一張紙,矩形,上麵正反兩麵畫著漂亮的彩色花紋和圖案,寫著“中等菜籽油十斤”等內容。
為了防止偽造,兌換券有一些“防偽措施”,其中最直觀的一處,是把紙條對光看時,其上有更透光的縫隙,構成明亮紋路。
這紋路到底是怎麼弄上去的,不得而知。
相同的疑問,在許多人心中冒出來,祖珽也不例外。
此時,他在寒山自己的家中,琢磨著兩張“兌換券”。
祖珽如今在屯田都督府任職,臨近年底,奉命到寒山轉運一些物資,將其運回單父,於是得知了“兌換券”熱銷的消息。
弄來一張,仔細一琢磨,不由技癢:他最喜歡偽造文玩,糊弄彆人。
至於當年偽造公文倒賣糧草,一來是為了牟利,二來是找刺激。
祖珽很喜歡找刺激,於是一番準備之後,以這一張“兌換券”為摹本,精心偽造了一張假的。
現在,兩張“兌換券”放在一起,乍看上去,真假難辨。
甚至連真品上的“水印”,他都做出來了。
辦法很簡單,用特製的小刀刮。
祖珽涉獵廣泛,會很多技巧,雕工和刀工不錯,所以用小刀在紙張上刮,刮薄,硬是刮出了“透光水印”的效果。
當然,真正的水印,應該不是一刀刀刮出來的。
他的繪畫水平也不低,用筆墨精心臨摹,畫出足以亂真的花紋和圖案。
問題是相同材質的紙張不好找,因為兌換券的紙張很特彆,吸水性極差,泡水不爛(相對其他紙)。
兌換券用的墨也有蹊蹺,兌換券被水浸泡,其上墨水不那麼容易模糊。
繪製兌換券上圖案的紅、藍、黃三種顏色墨水,色澤有些詭異,不太像是正常顏料的顏色。
所以種種防偽措施頗為有效,在高手眼中,很容易分辨真偽出來。
那些聚集在軍營門口收購兌換券的小販,肯定具備辨偽能力,加上有時間限製,所以,這假的兌換券,恐怕用不出去。
祖珽拿著假兌換券,陷入沉思。
為何軍府不直接發放物資給將士,而是畫蛇添足,弄出個兌換券來,多一番周折?
肯定是彆有目的。
祖珽知道兌換券的門道:軍府發行兌換券,將士們(或者其他持有者)憑借兌換券,到特定商家那裡兌換商品,這些商家再憑兌換券,到軍府換得等價銅錢。
兌現價格已經定好,而兌換券的發行原則是軍府手中有多少錢,才能發行等價的兌換券。
看上去很正常,但這個過程一旦形成“習慣”,商家得了兌換券後,不急著去軍府兌換等價銅錢,意味著...
意味著發行兌換券的軍府,有機會上下其手。
祖珽乾過貪汙受賄、坑蒙拐騙,所以思路異於常人,所以他認為,彭城公李笠的心思,就是在這“上下其手”之中。
但前提是人們對於兌換券的使用形成習慣,並認可其價值。
所以,祖珽認為,聚集在軍營門口“高價收購兌換券”的小販中,肯定少不了彭城公安排的人。
之所以聚集在軍營門口,向進出人員呼喊“高價收購兌換券”,就是要向將士們和過往行人營造出“兌換券真值錢”的氛圍。
軍府可以將發放兌換券給將士的行為變成慣例,且每次發放兌換券後,都有小販守門口喊著“高價收購兌換券”。
多搞幾次,“兌換券很值錢”這念頭就會在人們心中紮根。
當兌換券沒了期限限製,或者期限較長,人們的心態會變。
若兌換券能做到持有者在商家那裡隨時兌換商品,商家能在軍府那裡隨時兌現銅錢,人們會漸漸傾向於將其作為某種有信用的憑證,不急著兌現。
軍府沒了必須隨時兌現銅錢的負擔,就可以“適當增加”兌換券的發行數量。
譬如軍府能拿出一萬貫銅錢來應付兌現,卻發行價值一萬五千貫銅錢的兌換券。
如此就是憑空多出一筆錢,將其當做獎賞,分發給將士。
祖珽認為,這就是李笠的打算,以自己的信譽做擔保,變相騙錢。
卻比發行“當十錢”、“當百錢”、“當千錢”來騙錢厲害得多。
曆代朝廷發行大麵值銅錢,目的就是搜刮民脂民膏,此舉太過明顯,任誰都知道是在騙錢,人人咒罵。
而李笠的做法,其實也是騙,可使用者被騙了還喜滋滋的。
“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哈哈...”
祖珽輕聲笑起來,將精心偽造的兌換券撕碎。
他造假,不過圖的是小利,而李笠這路數,若他沒猜錯,其目的可不簡單。
對方斂財的手段,讓祖珽歎為觀止,而行事的膽量,讓他更是佩服:
如此玩火,一旦搞砸了,全軍嘩變都不是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