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土斷(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450 字 9個月前

午後,細雪紛飛,李笠在官署裡看公文,仔細琢磨“尚書省會議精神”,以便緊跟時局發展。

在輔政藩王蕭繹的極力推動下,朝廷即將實行土斷,具體執行,當然由尚書省負責。

這是自天監元年土斷之後,時隔將近六十年,梁國對國內戶籍和行政區劃進行整理和調整,

土斷,就是朝廷整理戶籍及調整地方行政區劃的一種政策,目的是劃定州、郡、縣區域,居民按實際居住地編定戶籍,故稱“土斷”。

自衣冠南渡以來,建康朝廷已經實行了九次土斷,梁國建立的第一年,即天監元年,實行的土斷,範圍其實不大。

將近一甲子過去,國家也確實該對治下實行一次土斷。

好好地清點戶籍、土地,清查隱匿漏戶,把逃亡農民和由豪強隱占的私屬搜括出來,充作政府的賦役對象。

但又不是單純的清理戶籍,曆代朝廷實行土斷的前提,在於整理僑置州郡的政區。

張鋌此時承擔講解職責,為李笠分析何為“土斷”。

中晉(後世所稱東晉),大量南渡士族和僑民進入江南,擠占了南方“舊人”(本地人)的土地,很快兩者之間的矛盾漸生,變得越來越嚴重。

當時,戶籍分黃、白,黃籍就是正式戶籍,登記其上的戶,要承擔賦稅、勞役。

白籍,則是僑民專屬的戶籍,登記於白籍上的人家,不需要繳稅、服役。

為了安置這些南下的僑民,中晉朝廷在江北和江南三吳地區設了不少僑置州郡,把來至不同地區的僑民,安置在這些根據其家鄉命名的州郡。

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南渡的蘭陵蕭氏,定居在曲阿地區的“蘭陵郡”,此蘭陵郡就是僑置的郡,後來改稱“南蘭陵郡”。

因為僑民(白籍戶)享有免稅特權,所以沉重的負擔就就壓在黃籍戶身上,即由江南本地人來承擔賦稅、勞役。

生存空間和資源被外人侵占的本地人,又要承擔大量賦稅和勞役,怨氣當然很大。

又有人買通官吏,把自己的戶籍改為白籍,以此免稅、免勞役。

另一方麵,南渡的僑民,基本上都隻服從僑民群體領袖的指揮,且本身具備武裝,朝廷在僑置州郡任命的地方官,很難管理這一個個極其抱團的僑民群體。

為了緩和矛盾,增加財政收入,更好的管理黃籍戶、白籍戶,中晉朝廷便實行土斷,中心內容是——整理戶籍。

居民不分僑、舊,一律在所居郡縣編入正式戶籍(黃籍),取消對僑人的優待。

此舉,有利於政府製定統一的對民政策,緩和原住民和僑民之間的矛盾,打擊豪強勢力,維護統治秩序。

土斷實施的方法主要是省並、割實、改屬、假僑名而新立。

省並,是將原來眾多的州郡縣精簡合並。

割實,就是在原有一個地方僑流聚集的區域劃出一片地方成立新的州郡。

改屬,就是將當地的區劃重新改屬於另一個地方,而當地僑民和居民的籍貫予以變更,譬如從這個州改為另一個州,這個郡改為另一個郡。

假僑名而新立,就是政府對僑流人口進行調配,借僑流名號以處理僑流人口,避免單獨建製。

此舉是要讓僑民處於官府控製下,也避免大族趁機兼並僑民人口。

中晉的第一次土斷,在成帝的鹹和年間,之後,最著名的土斷,有哀帝興寧二年,權臣桓溫主持的“庚戌土斷”。

以及安帝義熙八年至九年,權臣劉裕主持的“義熙土斷”。

張鋌介紹,這兩次土斷,都以嚴格執行著稱。

庚戌土斷時,晉宗室彭城王司馬玄因藏匿五戶被下獄治罪。

義熙土斷時,會稽大族虞亮因藏匿亡命千餘人被處死。

李笠聽到這裡,覺得張鋌舉的例子有深意:“莫非,如此嚴格執行的兩次土斷,都是權臣立威的手段?”

張鋌點點頭:“沒錯,就是權臣立威的手段,當然,土斷也確實帶來不少好處,確實充實了國庫,好好整頓了一下豪強們。”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