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勾決(2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6414 字 9個月前

因為李笠不會給對方機會“回頭”,敢造反,軍隊伺候;敢暗中搞事,就會被釣魚執法;

若在家中紮他的草人用針紮,日夜詛咒,無所謂,反正李笠不信這一套。

時鐘上的指針,走到了十點五十分,皇太子李昉已在閣外等候。

李笠讓兒子進來,父子倆開始探討一個“商業問題”:

如果把三吳地區當做一個大市場,客源,為土地和勞動力。

那麼,“李家商號”要如何壟斷這個市場,搶走絕大部分“客源”,把絕大部分競爭者擠出去?

李昉將自己的方案上交,並陳述想法:“孩兒以為,一如父親所說,首先,要用大規模補貼,搶占市場份額”

李昉所說詞彙,本不該出現在這個時代,都是李笠教的。

李笠知道,後世的商業巨頭,搶占市場的方式很粗暴:用大規模補貼,實現超低價商品(服務),以此吸引客戶,搶占市場份額。

和競爭對手相互比賽燒錢,靠著雄厚的資金,把對方的資金耗乾。

待得一個個競爭對手被迫退出競爭,市場被自己獨占之後

取消補貼,商品(服務)不僅要恢複原價,還要提價,消費者“愛買買,不買滾”。

此時,因為市場壟斷,沒有像樣的競爭者,消費者隻能變成韭菜,任由市場壟斷者收割。

如此商業擴張模式,在許多行業屢試不鮮,但要成功實施,前提是有足夠的資金,燒錢燒到實現市場壟斷,然後開始割韭菜回本。

現在,李笠把這種套路教給兒子,兒子很快就琢磨出一套方案,而類似的方案,其實李笠已經布置好了,正在實施。

朝廷依托饒州樂安大銅礦,並調動各地糧食,針對三吳地區,開始大規模“補貼”,和地頭蛇們對耗。

第一步,趁著開春,農民需要借錢,買種子、租農具和耕牛來進開戰春耕,朝廷以總稅司署為“提綱”,組織商賈向各地農民低息放貸。

第二步,各地官府繼續以相對優厚的待遇,擴招廂兵,把勞動力從各地大戶手中挖過來。

第三步,圍繞太湖地區,調動廂兵進行大規模水利設施建設,治理太湖水患的同時,大規模屯田,增加耕地麵積。

長期而言,慢慢讓廂兵們轉為衛所兵,在屯田區生根落戶,最後轉為定居的民戶。

第四步,秋天時,組織放貸商賈開展“優惠活動”,將到期要還的本、息打個“骨折”。

使勞作一年的借貸農民得個驚喜,有更多的錢糧過一個好年。

當然,打“骨折”所造成的差額,由“財政撥款”來對這些放債商賈進行“補貼”。

與此同時,組織“合作社”,把小地主和自耕農組織起來,享受各類“優質服務”,互助、共濟。

這樣的套路,來年繼續。

持續三年,朝廷靠著“燒錢、補貼”,直接碾碎三吳地區的“勞動力市場”,以及“金融市場”。

各地大戶,放債放不出去,收入大受影響,因為向農民放債,就是這些大戶賺錢、土地兼並的主要方式之一;

想要雇人種地,低價雇不到人,因為壯勞動力大都跑去當廂兵了;

高價雇人,自己又會虧,入不敷出。

而莊園的田地數量登記在冊,不管地種不種,都要足額上繳租賦。

朝廷有大銅礦和各地糧食支撐,可勁的在三吳地區“燒錢”、“補貼”,所以,撐不下去的,必然是這些莊園主。

“他們的莊園規模維持不下去,必然漸漸變賣部分田產,難以維持閉門成市、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無法豢養大量僮仆、部曲”

李昉緩緩說著,越說越精神,父親多年教導之下,他的思路已經很清晰了:

“朝廷再進一步檢籍、檢地,大規模屯田,讓更多的勞動力,離開這些莊園,來到官府組織下新開墾的田地裡生活”

“這就是從經濟上,斷三吳地區大莊園主們的根!”

“三吳地區,是長江以南開發最早、最富庶的地方,聚集著大量僑姓士族,以及吳姓士族,數百年來,根深蒂固。”

“他們占據大量土地、勞動力,卻不繳租賦,不服勞役,以此積累大量財富,控製著大量人口。”

“隻要朝廷把他們在三吳的根挖斷,就等於”

“就等於掌握了長江以南,人口最稠密,最富庶的糧倉”

“就等於在死刑名單上,把一個個世家大族的特權地位,一一勾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