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多雲,樂安銅礦礦區,李笠站在高處,和隨行官員們一起,看著眼前這忙碌的巨大“淺坑”。
樂安銅礦,在樂安東北、南鄱水上遊十餘裡外的群山之中,不過礦區距離南鄱水較近,且部分礦脈不深,所以有露天礦場,宛若一個淺坑。
當然,也有深深的礦井,直入地下,其礦道情形,在地上是看不到的。
眾人舉目望去,隻見鐵製的軌道在“淺坑”裡盤旋,仿佛一條盤在山中的大蛇。
大量礦工在“淺坑”各處忙碌,如同密密麻麻的蟻群。
一輛輛馬拉礦車,沿著鐵軌緩緩向外駛去,將一車車礦石運到冶煉場。
冶煉爐處有不少冶煉爐聳立著,這些冶煉爐頂部冒著火光,噴著濃煙,弄得礦區煙霧繚繞,仿佛半個天空都被遮擋。
超級大礦場的忙碌情景,讓第一次到此的人們看的目瞪口呆,太尉王僧辯看著礦區裡大量忙碌的礦工,隻覺難以置信:
按照資料,樂安銅礦每日開工時,能有上萬礦工同時入場,在不同的“工段”勞作。
那麼,指揮、調動、協調這麼多礦工,是一項極為複雜的事情,一般官員可乾不來。
這不是一日兩日做好就行的事,而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每天都要保證礦區正常運轉,保證大量礦石被開采出來,煉成銅。
新年伊始,樂安銅礦(不含水銅)去年的年產量已經初步統計出來,將近七百五十萬斤,這個數字光是想,就讓王僧辯覺得炫目。
銅就等於錢,樂安有錢監,所以大量的銅被製作成“貞元五銖”、“貞元通寶”運往外地,朝廷越來越不缺錢了。
樂安銅礦,就是朝廷最重要的錢袋子。
所以,樂安銅監、錢監的吏員規模極其龐大,官員也很多,連帶著開采水銅的各礦場,下轄礦工近十萬人。
加上家屬、尋常百姓、過往商賈,以及鎮守各地的軍隊及軍屬,樂安地界外,常住居民差不多有八萬戶,將近四十萬人。
狹小的樂安城,當然容不下這麼多居民,和采礦有關的人員,分布在各處居住。
所以,樂安城周邊,包括各水銅以及銅礦區,有大大小小不少城寨,以及駐軍營壘。
因為樂安所在地區都是群山,所以這四十萬人的口糧,全都要從外地運來。
所幸,經過十餘年的屯田,饒州境內有大片良田產出糧食,與外地運來的糧食一起,經由通暢的南鄱水航道,運抵樂安,支撐著這個大型銅礦區。
糧食的漕運、調撥同樣不簡單,加上延續了十幾年的“銅引”政策,使得南鄱水的航運十分繁忙,同樣要有大量官吏和兵卒來維持運轉。
王僧辯思索著,回憶自己二十多年前在做什麼,因為據說二十多年前,這個銅礦,已經被人初步勘察出礦脈了。
根據傳言所稱,那個人,是李笠。
他看向涼傘下,與左右交談的李笠,百感交集。
二十年前,大概是侯景作亂前夕,當時的李笠,好像是少府寺東冶的一個監作。
小小監作,卻在忙著大事。
毫無疑問,要想開采如此規模的銅礦,要投入數以萬計的礦工,加上其他人員,包括家屬,還有尋常百姓,消耗的糧食十分驚人。
那麼,在開采銅礦之前,就要先把饒州鄱陽地區的糧食產量提升,也就是大規模屯田。
屯田需要時間,才能使荒地變成生地,然後再變成熟地。
而要屯田,又要組織大量勞動力來開荒。
這一切,起於將近十八年前、李笠就任鄱陽內史期間。
王僧辯記得,那是先帝(蕭綱)為了嘉獎李笠屢立大功,特讓其回家鄉任職。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這對於李笠是一次殊榮,僅此而已。
卻沒想到,過了將近二十年後,回顧時才發現,其實李笠在那時,就已經在為樂安巨大銅礦的正式開采做準備。
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