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年輕人不講武德(2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11661 字 9個月前

“還好兄長及左右浴血奮戰,硬是扛下對方圍攻,隨後戰局膠著,變成大混戰。”

大混戰中,李?、李旼被打成豬頭,其他同學也好不到哪裡去。

但戰局最後的扭轉,還是他們班有人組織起突擊小組,以錐形陣突擊“敵軍大將”(最能打的那幾個)成功。

才在教職工趕來之時,勉強獲勝。

李笠聽兒子興致勃勃地將一場群架,講解成戰況激烈的“兩軍交鋒”,很滿意。

雖然中二了一些,但軍校生打架就是要有這種氣勢和戰術素養!!

“如何,你們班的同學,是好樣的麼?”李笠問,李?、李旼用力點頭:“是好樣的!”

“靠得住麼?”

“靠得住!”

李笠心中高興:你們認可同學,那不枉費我這當爹的辦學校、送你們去讀書了。

他滿意,薛月嫦、薛月娥卻聽得心驚肉跳:寶貝兒子要是打架中出了意外,譬如手腳折了,眼睛瞎了,耳朵聾了,腦子被打壞了,怎麼辦?

“他們將來是要帶兵上戰場打仗的,怕受傷,可不行。”李笠對薛氏姊妹說道,並讓兩個兒子下去處理紅腫。

這一關,算是過了。

“年輕人,火氣旺,一群年輕人聚在一起,精力過剩,總是要找個由頭發泄一下。”

“這些紈絝子弟還有軍人子弟們聚在一起打群架,總好過在外麵欺男霸女、招搖過市。”

“放心,軍校也有辦法讓他們合理合法的較勁,譬如各種比武。”

李笠安慰著兩個心中惴惴的母親:“當然,打架是不對的,學校也有處罰製度,打架,無論輸贏,都要關禁閉。”

“但他們還是打了,這是他們權衡利弊的結果,男子漢有擔當,不好麼?”

薛氏姊妹哪裡信李笠這番說辭,心疼兒子得緊。

李笠兒子多,死了、廢了幾個,也許無所謂,可她們的兒子就這幾個,出事了,可怎麼辦?

但麵上不會表現出來,點頭稱是。

既然“稱是”,就不能一臉憂慮的坐著,薛月嫦趁熱打鐵:“陛下,接下來,預科學校要增設年級,接收十二歲以上學生?”

李笠點點頭:“是,主要是提供一個受教育的機會,讓紈絝子弟們走正途,彆被小人帶著走歪了,這也能讓家長們省心。”

薛月嫦有疑慮:“省心?或許諸位公、侯,以及許多家長,希望自己親自教導孩子吧?”

“說是這麼說,但實際上呢?”李笠看著薛月嫦,又看看薛月娥:

“家大業大,家裡兒子自然就多,然而父親隻有一個,哪能一個個照顧周到?”

“這些孩子到了十一二歲,正是人憎狗嫌的時候,能有多少人有耐心,一個個認真教?平日裡,還不是讓兒子和玩伴玩耍,而做娘的,大多寵溺。”

這話,他不僅是說給薛氏姊妹、張麗華聽的,也是說給自己聽的。

兒子多當然好,但父親若無法儘到教育兒子的責任,那麼,這樣的父親是不合格的。

尤其兒子半大不大的時候,最不能缺少關注。

“十二到十八歲這段時間,正是人的三觀成型的時期,必須有長輩對他們進行正確引導,樹立正確的三觀,若錯過了,日後再想扭回來,就難了。”

“彆人家的孩子,長歪了,無非是欺負自家奴婢,或者兄弟反目,不相往來,可天家的孩子,一旦長歪了,那就容易出大事。”

“我也想陪著孩子們,陪著他們每個人玩耍,讀書,娛樂,可分身無術,且時間有限。”

“那麼,讓他們從半大不大的時候開始,就在學校讀書,和一群同學相處,過集體生活。”

“一起讀書、練武、打獵、打架,一起成長,一起分享成長中的喜怒哀樂,可不比長在深宮,成日裡和宦官玩耍好得多?”

這就是張鋌給他出的主意,為了防止皇太子(皇子)讀書讀傻、被人忽悠,那就在教育上做預防。

按照以往經驗,對於皇太子(及其他皇子)的教育,一般來說,皇帝會請大儒給皇子當老師。

那麼,這些大儒在傳授文化知識的同時,必然有意、無意的灌輸儒家(或者自己)的政治觀點。

如此,就會有三種可能:

一,皇太子(皇子)聽過就忘,老師的說教,沒什麼影響。

二,半信半疑;三,全盤接受。

所以,皇太子的老師,因為是“專職一對一”的緣故,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政治傾向,而皇太子們的玩伴,極大概率在皇太子繼位後,成為弄權的恩幸。

一個靠著當老師,一個靠著陪玩,就能左右皇帝的決策,這樣的“晉升”方式,對於一個王朝來說,風險太大了。

然而,對於皇太子(皇子)來說,老師和玩伴不可或缺,怎麼辦?

張鋌認為,既然楚國已經辦有軍校以及“預科學校”,皇帝安排皇子年滿十五歲就入預科學校讀書,之後入軍校接受軍事教育。

那麼,不如借助這個教育體係,將老師和玩伴給“群體化”,將學校的年級增加,入學門檻放低至十二歲。

一如為了避免獨相導致權相的產生,皇帝用群相分擔相權。

不如讓皇太子(皇子)的老師變成學校的“群師”,玩伴變成同班同學這一“群伴”。

此外,每三年,換一個學校,換一批同學,能加大“稀釋力度”,並確保皇太子(皇子)的同學,都是靠著成績優秀、表現出色,才能和皇太子同班。

第一階段,十二歲到十五歲這三年,在初級學校讀書,學的是基礎文化知識。

第二階段,在初級學校畢業後的皇太子(皇子),進入預科學校讀書,換一撥老師。

而同班同學,根據“升學考試成績”重新排位,確定和皇太子(皇子)同班學習的資格。

第三階段,在預科學校畢業的皇太子,進入軍校學習。

同理,他在預科學校的同學們升學後,根據升學考試成績,重新分班,其中的佼佼者,成為皇太子同班同學。

那麼,從十二歲,到二十一歲,九年的時間、三個階段,皇太子的老師和同學(玩伴),換了三撥。

老師分三撥,三年一換,自然就無法對皇太子的政治傾向進行乾預,無法給皇太子“洗腦”。

同學經過兩次升學考試的篩選,那些隻會溜須拍馬、無心學習的人,自然就會被升學考試篩掉。

最後,陪著皇太子在軍校讀書的同學,至少都是成績優異、表現良好的人。

當皇太子畢業,開始處理政務,這些同學,就是他最好的班底人選。

軍校畢業的學生,本身就是青年軍官團的一部分,自然會維護武人的地位,也利於皇太子親近青年軍官團,畢竟多了校友、同學的關係。

將來繼位後,更有把握儘快掌握軍隊,獲得軍隊基層的有力支持。

如此一代代循環下去,李笠那日擔心的問題,至少發生的幾率會大幅減少。

而這三級學校無論有無皇子就讀,一直辦學,如此,可以穩定培養年輕軍官,並給軍屬、官宦子弟一條穩定、可行的上升途徑。

這辦法簡單可行,李笠其實也能想到,隻是關心則亂,總想著自己子孫可能會被人忽悠,應對的策略便往大的方麵去想。

卻不知自己已經建立起來的教育體係,就是很好的工具。

堅持實施起來,不僅可以避免子孫思想被人帶歪,還能儘量防止子孫親近小人。

李笠大概說了一番,點明一點:

“如果有人,能從十二歲入學開始,以同學的身份,陪伴皇子們走完九年求學路,那麼,他本身就經受住了考驗。”

“有資格成為皇子將來開府、視事的班底人選。”

李笠說到這裡,看著兩個當娘的:“用完整的教育體係,為皇子們提供、選拔良師益友,可不比我們給他找單獨的老師,找單獨的玩伴,好得多?”

這麼一說,薛月嫦和薛月娥理解了,張麗華也若有所思。

但一想到接下來,兒子隻要在校讀書,就有和同學打群架打得鼻青臉腫的可能,當娘的又開始坐立不安。

對此,李笠依舊看得開:“年輕人火氣大,一言不合就約架,打起架來不講武德,往臉上招呼,這算什麼呢?打完架一起玩耍,也是常有的事。”

“他們能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朋友圈,可是好事情,我們做父母的也省不少心。”

“再說,我們總不能護他們一輩子,將來的路,他們得自己走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