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量生活在四周山區的僚人,離開山區,來到荒廢的地區,定居下來,然後繁衍生息。
形成一個個新的聚落,但這些聚落,並不接受官府的管轄。
於是,朝廷在蜀地州郡的統治其實是“點”狀,而不是一個“麵”,“有王法”的地方,僅限於一些要地和大城。
四周大多是僚人的聚落,亦或是結寨自保的地方豪強,官府無法對其實施有效管理。
益州各地官府要麼對僚人聚落進行強製征稅,亦或是每年征伐,靠俘虜僚人作家奴或掠奪僚人財產以補公、私之需。
這種做法,激化了地方矛盾,叛亂此起彼伏,駐軍連年打仗,開支驟增不說,還影響地方治安,影響農活。
蕭紀到任時,蜀地一片凋零,他首先改變了對僚人的態度,不輕易揮師討伐,而是以撫慰為主,減免賦稅,緩和了關係。
又組織屯田,將荒廢多年的城池重新利用起來,慢慢恢複秩序。
這種溫和的做法,很快扭轉了不利的局麵,各地百姓安居樂業,戰事不再頻繁。
而益州可以通過西北方向的吐穀渾,與西域諸國開展貿易,蕭紀便大力發展商貿,許以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商賈前來經商。
活躍的商貿,帶動了地區發展,蜀地的特產,譬如蜀錦,大量外銷。
商貿興盛,讓更多的百姓能夠謀生,自然就不會造反。
因為商路通暢,西域各國的使節均經過益州中轉,乘船東下,抵達國都建康。
而西域的馬匹,也順著商路進入益州,所以,益州成了當時梁國重要的馬匹“產地”。
蕭紀在益州任職的十幾年時間裡,百姓能夠較為安穩的過日子,蜀地沒發什麼大規模民變,施政成效斐然。
日子太平,人口的繁衍生息速度自然加快。
有了這個現成的例子,梁森當然要學,儘快讓蜀地安穩下來,把地基夯實,才能進一步有所作為。
他放下資料,看起輿圖。
蜀地,從地形上來看,像是個盆,即“盆地”。
這個“盆地”許多地方土地肥沃,自古就有“天府之國”的稱呼。
但是,仔細琢磨之後,可以看出這個“盆地”,其實內部支離破碎,並不是一塊完整的大平地,而是碎裂為好多個小平原,即“小盆地”
以成都為例,其周邊適合開墾平地,其實並不遼闊,所以能夠供養的駐軍有限。
除此之外,類似成都地區的一些“小盆地”,還有零零星星十來個,如同一個個“點”。
那麼,要真正控製蜀地,就得把這些零星“小盆地”都控製住。
控製住了“點”,才能“以點帶麵”,牢牢控製住蜀地這片地區。
而要控製住一個個“點”,靠收買這些“點”內的地頭蛇,是行不通的。
武陵王蕭紀在益州為官十幾年,頗得民心,可那又如何?
當梁國內亂、魏軍入蜀之際,正率軍東進荊州的蕭紀,腹背受敵,於是,蜀地各處地頭蛇們毫不猶豫投向魏軍,益州淪陷。
事實證明,這些世代居於地方的地頭蛇,隻忠於自己和家族的利益,不值得信賴。
就像酒肉朋友,一起大吃大喝可以,到了緊急關頭,轉身就把你賣了。
前車之鑒,不能忘記,梁森奉命“複蜀”,並且鎮守蜀地,就是要把皇帝的一個意誌貫徹下去:
用衛所團田,帶動“荊湖填蜀”的政策,將一個個“點”,用駐屯衛所以及來自荊襄的移民填滿,牢牢控製在朝廷手中。
這需要十年時間,十年後,免賦稅的期限也到了,便開始檢地檢籍。
並把僚人聚落轉變為編戶民村落。
誰敢反抗,就“清除”。
楚國治下,得優待數百年的世家高門都要為名下土地繳稅,彆人,就更不可能有特彆待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