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其他皇子掛帥,又會對皇太子的“勢”造成威脅。
這一矛盾,也有解決辦法,那就是任命一位既和太子友善,又對皇位無野心(譬如身份為庶出,無緣皇位)的皇子來掛帥。
將來,新君即位,這位皇子就是新君忠誠的左臂右膀,隨時可以拿來敲打外臣或者宗室。
趙孟娘覺得這個辦法不錯,李旿卻話鋒一轉:“劉宋時,文帝劉義隆,任用其弟彭城王劉義康。”
“因為劉義隆的兄長、少帝劉義符被廢一事,劉義隆對外臣極其提防,加上自己身體不好,所以對劉義康十分重用。”
“先是出鎮荊州要地,後來入朝,錄尚書事,獨掌朝事,所受信任,無人可及。”
“然而時間一久,劉義隆坐不住了,因為弟弟勢大,對皇權構成威脅,而劉義康身邊的人,也對皇位有了想法。”
“劉義隆本就心中猜忌,聽到風聲之後,便殺劉義康親信,貶劉義康出建康,軟禁在江州安成郡。”
“朝臣眼見劉義康為落水狗,體察上意,便紛紛喊打喊殺,指認劉義康謀逆,劉義隆派人一查,不出意外,證據確鑿,於是打算其流放嶺表廣州。”
“此時宋軍北伐失利,魏軍大舉南下,直達長江北岸,劉義隆擔心有人擁立劉義康,便派人至安成郡賜死。”
“劉義康不願服毒自儘,被人用被子捂死。”
李旿說完劉義康的故事,分析:“權力麵前,父子尚且相殘,遑論兄弟,再得皇帝兄長信任的宗王,隻要掌權時間一長,遲早會引起皇兄的猜忌。”
“用宗王,宗王造反;不用宗王,皇權為外臣所奪,自魏晉以來,這樣的事情一次次上演,無解。”
趙孟娘見兒子說得這麼細,憂慮起來:“那如何是好?這接下來發兵攻周國,要以皇子為帥,但無論是誰為帥,其實都會出問題?”
李旿點點頭:“是呀,所以很棘手。”
他有空時經常看史書,看各類私史(私人編撰的史書),所以“見識了”這數百年來圍繞皇權而發生的種種事情。
自己又經常動腦筋琢磨,所以想通了一件事:皇權的勢弱,才是關鍵。
天下紛爭數百年,無論南北,朝代更替司空見慣,開國皇帝尚且能鎮住局麵,而二代皇帝則很容易翻船。
去掉各類表象,李旿認為是皇權的弱化,導致一係列難題的出現。
皇權的本質,解釋起來有很多內容可講,李旿覺得用一段話來解釋,最直截了當:
皇權的基礎是軍權,皇權不穩的實質,就是軍權不穩。
要想實現皇權(軍權)的順利交接,不能指望新君個個都是天才,隻能靠製度來保障。
然而構成製度的是人,人若出了問題,什麼製度都是白搭。
所以,利益關聯才是最重要的:想讓文武官員擁護李家人做皇帝,他們能得到什麼好處?
或者說,換一個家族來當皇族,他們的利益會嚴重受損麼?
如果,換皇族對主要利益群體的利益並無太大損害,哪怕一個白癡當皇帝,對於這些群體而言其實都無所謂的。
趙孟娘越聽越覺得迷糊:兒子到底想說什麼?
“父親有許多兒子,我有許多弟弟。”李旿輕聲說著,“但是,我的弟弟們,許多並不是人。”
“啊?你可不能亂說話!!”趙孟娘急起來,“這話要是傳到你父親耳中...”
“娘,我的一些弟弟,是各項製度啊。”李旿笑起來,“製度不會威脅皇太子的地位,卻能保障皇太子繼位後坐穩位置。”
趙孟娘還是聽不懂,李旿繼續說:
“皇權的根本在於軍權,所以,皇太子一般不掛帥出征,是因為軍權容不得皇太子提前去拿。”
“新君即位,坐不穩江山,無非是軍權旁落,新君要麼指揮不動帶兵勳貴,要麼軍權被權臣奪了。”
“國朝以群相取代獨相,以八座尚書替代尚書令,這分攤相權、避免錄尚書事之人架空皇帝的辦法,其實也可以用在軍權上。”
趙孟娘愈發聽不懂:“莫非打仗也得幾個主帥開會投票定策略?”
“是,也不是。”李旿越說越興奮,他有一肚子想法憋著,卻不敢找人傾訴,如今母親側耳傾聽,話匣子一打開,就收不住了。
“前線軍隊主將須得臨機決斷,才能打勝仗,決策的人多了反倒誤事,也不能事事請示後方。”“但是,運籌帷幄,可以來個集體決策!”
“以當前的行軍製來說,行軍編製因事而設,事畢取消,無論是行軍都督,還是行軍總督,都要有行軍府,設佐官,處理各類軍務。”
“那麼,在此基礎上,加大參謀的權責,以參謀部這一機構,取代行軍都督府、總督府的職能....”
這機構和原本的行軍府有何區彆?
趙孟娘不明白,但聽明白兒子的意思。
以發兵平周為例,李旿覺得,可以讓皇太子掛帥,但是,實際軍務,由行軍參謀部負責。
無論是後勤輸送、與民政官署的協調、兵馬調度、作戰計劃擬定和修改,以及對戰略的調整、占領區的秩序恢複及重建等等,都由參謀部負責。
參謀們負責給出方案,由皇太子選定。
若打了大勝仗,掛名的皇太子,可以獲得威望,但這樣的威望其實是建立在參謀們厲害的基礎上,皇太子的功勞,是“領導有功”。
參謀人選,是皇帝指定,但待選的人,由相應製度來定。
“戰事結束,任參謀之人各回本職,或者憑借功勞晉升,一時半會,不容易成為太子黨羽。”
所以,一次戰役,不會讓皇太子有提前染指軍權的可能,不會對皇帝形成威脅。
但打了勝仗,皇太子的戰績和威望卻有了,畢竟“率軍平周”嘛。
如果打了敗仗,責任主要由參謀部來擔,皇太子聲望受損,但也不會損失太大。
趙孟娘聽著聽著,還是不懂:“這麼做,和如今的行軍府有何區彆?不也是有功主帥拿,有責任佐官來扛?”
李旿搖搖頭:“不一樣,參謀的任職資格,限定具備軍校相應專業的學習經曆,以及順利畢業,如此一來,就不一樣了。”
“接受軍校教育的各級軍官,根據製度內的規則,獲得進入各行軍參謀部的資格,由此積累軍功,晉級。”
“而行軍都督、總督,不能把自己的僚佐,引為行軍參謀,所以,那些基層軍官,不需要特彆阿附權貴,就能在體製內有上升途徑。”
“一如科舉,庶族子弟不需要靠阿附權貴,靠考試,就能入仕當官,他們對於這一製度和皇帝的忠誠,自然要比士族官員強。”
李旿越說越激動,他越來越佩服父親的“製度建設”,所以自己的主意,也源自於“製度建設”。
“皇太子掛帥,但用參謀部負責實際軍務,威望皇太子拿,卻無法借此拉攏黨羽,父親的勢,兄長的勢,都有了。”
“建立在軍校專業教育體製上的參謀製,就是父親的心血,也是父親的兒子,用這個無法奪位的兒子來掣肘皇太子,不好麼?”
“各個小製度,彙成大製度,形成‘勢’,獲得大量庶族子弟的擁護,那麼,李家的‘勢’就成了,而這樣的勢,也能實現父子傳承,因為既得利益群體會求穩。”
“若是換個家族,對於久無出頭之地的庶族階層而言,就是極大地變數。”
“誰知道這家族會不會和士族妥協,又來個九品中正製?又重文抑武,設一百多個軍號,把庶族文、武之道統統給斷了?”
趙孟娘聽到這裡,頗為驚異:“這主意不錯呀,為何不和你父親說?”
李旿聳聳肩:“若父親對孩兒大為讚賞,予以重用,大出風頭,那不是得罪人麼?兄長那邊,會不會產生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