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五章 興林大火(2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026 字 8個月前

出了城,當地人根本就不認什麼朝廷。

事關國家大事,沒必要和小孩子多說,李笠看著兒子們練習寫字,看著看著,走了神,又想起今日朝會上,關於南中爨氏的議題。

爨氏的使者,或許去成都前還不知道周國國都長安已經易主,但之後應該知道。

結果,來到開封後,請罪的同時,也不忘話裡帶話的“提醒”朝廷:“南中百姓生活雖苦,卻不畏艱難。”

這話什麼意思?

意思是:我們知道錯了,所以來向朝廷認錯,朝廷要怎麼處罰我們之前犯下的過錯,我們都認。

不過呢,我們南中百姓(南中爨氏)也不是好惹的,若王師來南中興師問罪,怕是要搞得灰頭土臉。

到時候雙方麵上都不好看了。

所以嘛,按老規矩就好了,實在不行,朝廷派個人去寧州做刺史,我們好吃好喝把他供起來,這樣總行了吧?

李笠想著想著,就有些惱火:你們這是來認錯的?這是認錯的態度?

今日朝會,就此事有過議論,議論的結果,是行“緩兵之計”:

派人就任寧州刺史,但也不指望把權力從爨氏手中奪回來,這刺史實際的職責,就是了解寧州乃至南中的實情,也讓南中地區其他大姓有個盼頭。

為將來的進一步動作做準備。

“將來”是多久?

至少一代人時間,二十年左右。

之所以要“緩兵”,是因為哪怕已經天下統一,但南北對峙近三百年對人心造成的創傷,需要時間來抹平,所以,各地百姓需要修生養息。

朝廷若要教訓一下南中爨氏,可以,即便路途遙遠、艱險,但以精銳之師入南中,想來也能收到效果。

可之後呢?

若朝廷想要實際控製寧州,進一步加強在南中地區的影響力,瓦解爨氏的力量,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很顯然,朝廷財政支撐不了。

所以,即便朝廷發兵教訓了爨氏,卻無法在寧州駐紮太多的兵馬,之後的南中,還是爨氏的地盤。

既然朝廷短期內無力經營南中,就沒必要刺激爨氏這個地頭蛇。

對方既然識相,麵上服軟,那朝廷就做足場麵功夫,來個皆大歡喜。

李笠明白這才是上策,所以惱火歸惱火,發兵一事,也就是想想而已。

而且,朝廷要經營南中,必須先把蜀地這塊“地基”經營好,可蜀地如今是什麼現狀?

這二十來年,蜀地前後經曆了兩次大戰,民力消耗嚴重,許多城池荒蕪,確實無法發揮“地基”的作用,讓朝廷在南中有所建樹。

同理,想要好好經營交州,就得先把嶺表廣州地區經營好,而要經營好廣州地區,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中原朝廷在嶺表的實際存在,僅限於零星幾座大城和要地,曆史上的嶺表乃至後世福建地區、江西南部地區真正開發起來,是經曆了唐宋數百年的努力,才有了成效。

而雲貴地區的徹底納入控製,經曆了明清的改土歸流。

這麼浩大的工程(將雲貴、兩廣地區完全消化),持續了上千年。

看著正在認真練習寫字的兒子,李笠覺得,自己還是老老實實打基礎,彆好大喜功、透支國力。

否則李楚就要“二世而亡”。

他這代人做到完成統一,愈合南北分裂數百年的創傷,就夠了。

畢竟,沒有漢高祖的修生養息,以及之後文景之治的積蓄國力,哪來的漢武帝大殺四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