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困境(續)(1 / 2)

亂世棟梁 米糕羊 5658 字 8個月前

鄱陽,某私第後院,李笠借助各種工具,模擬銅鏡製作的流程,向杜氏分析銅鏡的製作成本,並介紹自己的改進意見。

關於降低成本的意見。

這是李笠花了數月琢磨出來的成果,為此還做了不少試驗。

對此,杜氏不以為然:這製鏡的工藝,是她娘家祖傳的,而且其他店家也是如此製鏡,李笠憑什麼說能夠降低成本?

“杜東主莫非覺得我在糊弄人?”李笠看出杜氏的心思,杜氏趕緊掩飾:“不,我隻是想不明白,自古以來,製鏡的工藝就隻如此,還能怎麼改進?”

“所以說,各家鏡店陷入了‘吃不飽,餓不死’的困境。”

李笠說完,繼續講解。

這個時代銅鏡的製作,是為範鑄法,李笠仔細了解過後,覺得不算複雜。

第一步是製模、製範,先在陶車(轉盤)上製作鏡體的形狀,陰乾後在泥質鏡體上設計紋飾,加工製作成鏡模。

然後在鏡模上夯製泥範,泥範分為上下兩半,合在一起時,內部空腔就是鏡子的形狀。

第二步是泥範的焙燒。

泥範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陰乾,可入窯進行焙燒,經過特定溫度及時長的焙燒後,泥範燒結成為陶範,放置在較乾燥的地方自然冷卻。

待陶範徹底放涼後,就可以合範準備澆鑄。

第三步是鏡料熔化和澆鑄。

把一定比例的銅和錫熔化後,直接澆入陶範之中,一次成型。

第四步是精加工。

陶範冷卻後,可取出成型的銅鏡,但這隻是毛坯,需要磨削及平整鏡麵,使其具備映照能力。

又要進行紋路的精修,使其變得精致。

其中涉及的成本,一是鏡料,鏡料以銅為主,但錫的成本占大頭,因為錫很貴,比銅貴多了。

二是焙燒泥範、熔化鏡料所需的燃料,即木材或木炭;三是製範。

其中,製範的成本最高。

確定銅鏡質量好壞的關鍵是陶範,陶範做得好,澆鑄出來的銅鏡,其正麵平整、背麵花紋精美,後續加工方便,成品的賣相才好。

背麵無花紋的銅鏡稱為“素鏡”,各地售價大概是一千到兩千文之間波動,若有花紋(主要是陽紋),售價至少比同樣尺寸的素鏡貴數百文。

花紋越複雜,售價就越高,原因就是花紋越複雜,製作銅鏡陶範的成本會越高。

而陶範的使用壽命不長,有時澆鑄過一兩次後就會報廢,得重新製作。

隻有用料上好的泥範,才能燒出上好的陶範,這樣的陶範才能澆鑄出沒有氣泡、紋路細膩的銅鏡。

所以,銅鏡的製作成本之中,製範的成本占比很大,而且這是工藝特點,根本就無法有效改進。

由此,各地鏡店的銅鏡,其實成本上沒有太大差彆,而鏡料基本都是銅錫‘合金’,鏡麵的光亮度也沒有明顯差彆。

加上尋常百姓買不起銅鏡,於是銷售市場的‘容量’不是很大,以鄱陽城為例,許多鏡店都是世代傳下來的老店,靠口碑吸引顧客,基本上沒有‘新人’進入這個行業。

杜氏經營的鏡店,完全是靠杜氏娘家的口碑打開局麵,因為杜家幾代一直都以製鏡聞名。

杜氏製鏡,鏡料配方的秘密其實不複雜,那就是銅將近七成五、錫二成五,以及鉛些許,也就是含錫量為25%的銅錫合金。

銅鏡製作要加錫,才能保持研磨、‘開鏡’後鏡麵光亮,這是如今的業內常識,各家的區彆,無非是錫的含量有多有少。

李笠這幾個月來,仔細比對過其他幾家的銅鏡,從光亮度來說,沒有明顯差彆,那就意味著,彆家鏡料的錫比例,其實都差不多。

錫少了,銅鏡的光亮度就降低,錫多了,銅鏡就變脆。

所以錫的含量大多在二到三成,既能保證鏡麵光亮能夠持久,也能確保銅鏡不那麼脆,但銅鏡依舊容易摔爛。

這是常識,杜氏特地向李笠強調這點。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