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形勢變了,太子不知所蹤,定王今後可能要繼承大統。昨夜,為教授定王什麼內容,方以智頗費了一番腦筋。作為帝王,對儒家經典、詩詞歌賦,隻需了解即可,最重要的是要學史。方以智首選講授《資治通鑒》,讓定王在曆史的跌宕起伏中長見識,辨是非,知興替。
今日講授的篇目是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是《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林旭之前看過很多遍,不過沒有深入思考。
三家分晉讓強大的晉國不複存在,就好似如今的大明,也被瓜分為幾塊。方以智在講授時,努力克製著內心的悲痛。定王聽得很認真,同樣也有些感傷。
教授完畢,方以智整理思緒,“子曰,學而不思則罔。你們說說,讀了三家分晉,有什麼思考沒有?”
李之莊略一思索,“我以為智伯之失有三:其一,智伯在聚餐時,當眾戲弄韓康子,還說什麼生死福禍都取決於我,是為驕縱跋扈。其二,智伯向韓康子索要好地,韓康子忍辱割給他。智伯又向魏桓子、趙襄子要地,是為貪得無厭。其三,智伯水淹晉陽時,家臣提醒他提防韓、魏二人與趙襄子內外勾結。智伯不做防備,還把家臣的話說給韓、魏二人聽,導致後來的失敗,是為剛愎自用到了極點。”
方以智捋著胡須點了點頭,麵露笑意,“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也。”
定王清清嗓子,“剛才師傅在教授的時候,我也有所感悟。一者,治國之要,重在得人。選人要選仁德之人。智宣子選沒有仁德的智伯繼承家業,這是失敗的根源。二者,治國之本,重在民心。趙襄子退守晉陽,被水圍困而民不叛降,是因為老百姓都擁護他。三者,治國之策,重在仁政。韓、魏兩家畏懼智伯的權勢,才跟隨智伯,貌合神離。智伯對韓魏一味索取打壓,最終眾叛親離,自取滅亡。
方以智又捋了捋胡子,臉色溫和,卻沒有說話。
待定王說完,方以智開口道:“學古為了知今。就眼下形勢而言,與三家分晉頗為相似。韃子好比智伯。南都、李自成、張獻忠好比韓趙魏。
韃子兵勢強盛,我們弱小,不能與之相爭。但也有可爭之處,一爭人心。韃子剃發令不得人心,剃發令到哪裡,抗爭就會到哪裡。京畿起義的百姓就是抗爭的先行者。或許過不了太久,剃發令就要到山東河南。那時,我們就大有可為。二爭人才。韃子人口少,他們搶占土地容易,要治理好卻是不易,還要依賴咱們漢人。我們要想辦法把中原漢人中的翹楚,為我所用,不留給韃子。三爭人和。殿下要練新軍,糧餉是根本。要得糧餉,必須得到周邊府縣的支持。眼下各府縣都在觀望,正是收入囊中的好時機。
定王若有所悟,拱手一禮,“學生受教了。學生以為,若爭人和,還有些事要做。現在韃子麵對的,不僅有南都的人馬,還有李自成的人馬,張獻忠的人馬。韃子最希望的是,這三支人馬繼續內鬥,而後好鷸蚌相爭,漁人得利。韃子最害怕的是這三支人馬擰成一塊,一起來對付他們。南都諸臣鼠目寸光,搞什麼聯虜滅賊。這正中韃子下懷。學生敢斷言,賊被滅之時,就是韃子南征之日。在這事上,學生現在無能為力。但若能南下,學生就是千難萬難,也要把他們收在麾下,一同對抗韃子。”
方以智聽完想,有些驚訝,有些欣慰,又有些無可奈何。
早課講了一個多時辰方才結束。
吃罷早飯,方以智、熊文舉、張家玉、李之芳前來辭行。,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