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心學在大唐水土不服!(2 / 2)

李世民是不喜歡程朱理學,但是不能否認程朱理學的‘規矩’是有利於統治的。

從李世民的治國理念和性格特點來看,他重視文治武功,廣納人才,采取開明的政策。

程朱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注重道德規範和秩序的絕對化,與李世民所處時代較為開放、進取的風氣有所不同。

李世民更注重實際的政治治理和國家建設,對於程朱理學這種高度強調道德規範和心性修養的思想體係不會產生特彆的興趣。

李世民擔心的是被彆有用心的利用,影響大唐的統治。

“好,你繼續說吧!”

“大唐是一個開放、包容、多元的時代,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更加注重外在的功業、成就和物質享受。”

“人們追求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或者通過經商、從軍等方式獲得財富和地位。”

“相比之下,心學強調的內心的修養、自我的覺悟等精神層麵的追求,與大唐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不太契合,難以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傳播。”

“彆說理學了,心學其實都很難推廣。”

“大宋的理學,大明的心學,在大唐多半是水土不服!”

“大唐的學術交流比較活躍,主要是在佛教、道教與儒學之間的交流,以及不同地域之間的文化交流。”

“這種交流更多地是圍繞著宗教教義、哲學思想的相互借鑒和融合展開的。”

“而心學的發展需要有一個相對獨立的學術交流環境,大唐的學術交流氛圍中,心學難以獲得足夠的關注和發展空間。”

李世民笑了,“朕喜歡的是自信開放包容的大唐,對後世的了解不算多,不太喜歡後世這些東西,特彆是對宋朝,一點都喜歡不起來,後麵的滿清更甚。”

“其實大宋和大唐還是有點類似的。”

李世民一臉嫌棄,“哪裡一樣?大宋大一統都沒有完成,怎麼和大唐比?”

“文化方麵大宋也是很厲害的,唐詩宋詞這是一絕!”

“這個倒是,朕也看到上下五千年寫了,除了這個沒有了吧?”

“大唐大宋還有一個共同點。”蕭然伸出一根手指。

“能有什麼共同點?”

“大唐大宋都不修長城。”

李世民略微一想,“這能一樣嗎?我大唐不修是因為長城在大唐內部,邊界線推出長城很遠,根本用不著修長城。”

“他大宋能一樣嗎?他想修也碰不到長城。”

“手裡有長城不用,和沒有長城是兩回事!”

“有道理!”蕭然表示認可。

“之前說的武器,你說讓大唐自己造,大唐造的肯定不行,稍微從那邊弄點回來吧!”李世民需要更多大口徑的真理,和其他國家講道理。

“吐蕃這一次必須劃進大唐的版圖,之前被人詬病,這一次朕不能讓人說這個問題了,吐蕃必須是大唐的。”

“之前的情況是,去青藏高原大唐打不過吐蕃,下了青藏高原,大唐暴打吐蕃,屬於是誰也奈何不了誰的狀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