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王者第六十六章齊聚袁遺說完這句話,原本熱鬨的氣氛突然變得詭異起來。
當了聯軍的盟主,至少在討伐董卓這段時間內,此人將有無上的權力,若是真能率大軍攻入洛陽,這個盟主之位自然會成為眾人之首,領取頭功。
在場的人沒有一個傻子,自然都明白這個頭功意味著什麼。
此時的各路諸侯,雖然嘴上仍然喊著匡扶漢室,還我河山,內心中卻都抱著逐鹿天下之心,隻不過沒有人說出來罷了。
袁遺自然不會唱獨角戲,所以氣氛並沒有沉默多久,便已經有人率先提議由袁紹擔任聯軍盟主。
提議的人是冀州刺史韓馥,隨即兗州刺史劉岱,及兗州下屬陳留、東郡、濟北、山陽郡守張邈、橋瑁、鮑信等諸侯紛紛應和。
兗州、冀州、青州三地之中的各路諸侯,看樣子在心中都隱隱以袁紹為首,雖然每家諸侯下屬兵馬人數並不算多,可架不住他們都能占據會盟一席之地,隱隱形成了盟中之盟。
粗略算來,明確表態支持袁紹成為會盟之主的諸侯,居然超過了十名。
這其中,長沙太守孫堅老神在在,似乎並不在意誰做盟主,徐州刺史陶謙閉目養神,看不出他的真實立場,公孫瓚、趙雲、馬騰三位,一個看天,一個看地,一個似乎是在和自己身邊一個小將商量事情,總之是沒有看場間的大戲。
劉備隻是沉默不語,就像一座雕像,從會盟開始到現在,劉備居然一言未發,極為隱忍克製。
其實不難理解,距離袁紹勢力範圍越近的人,便越擔心此時如果不表態效忠,在之後會最先被反攻倒算。
十名諸侯支持袁紹,六位諸侯算是投了棄權票,唯有一位立場不明,此人正是豫州刺史孔伷。
現如今這個場景其實早就在齊貞和諸葛亮的意料之內。
若論兵馬,公孫瓚和趙雲兵合一處之後,再加上南陽劉備的十萬軍士,已經達到了聯軍總數的三分之一,三人並不怎麼害怕袁紹,自然也不會隨聲附和些什麼。
若說天高路遠,馬騰身居西涼,與此處方且隔著司雍二州,長沙更是和這裡隔著袁術和劉表的勢力範圍,想來也並不太在意袁紹之後的報複和責難,因此就不跟著起哄了。
至於陶謙,齊貞是真認為這是個好官,或許心裡隻是想著如何滅除國賊,隻怕根本不在意誰當盟主。
於是居於所有勢力幾乎正中央的豫州,刺史孔伷的態度便顯得尤為重要。
不能不表態,但是一定要最後一個表態。
這就是齊貞和諸葛亮給孔伷出的主意。
孔伷手握著天子詔書,雖然是矯詔,可相當於給了聯軍一個名副其實的大義名分,此時再站出來表明立場,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他的地位與其他各鎮諸侯便會完全不同。
孔伷長身出列,對諸位拱了拱手,朗聲說道:“本初兄四世三公,一心為我大漢鞠躬儘瘁,更是嘔心瀝血解決閹黨之亂,本次討伐董賊,更是身先士卒,振臂呼喊,無論是名望還是心血,袁公皆比我等更為功勳卓著,哪有不為盟主之理?”
齊貞並不在意誰當這個盟主,實際上,袁紹當盟主是一個最好的選擇。
盟主這個位置,說好聽了是三軍統帥,說不好聽的那就是個燙手的山芋。
所有人的眼睛都會眼巴巴的盯著盟主這個位置,但凡這個人有一丁點錯漏之處,都會成為後麵被彆人大肆攻訐的引子。
所有人都想占便宜,但沒有人想看彆人一家獨大。
更何況,齊貞這個“外人”太明白此次會盟最後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鬨劇,所以樂得讓袁本初去當這個出頭鳥。
少數從多數,無論在什麼年代,都是解決爭議的最好辦法。
於是袁紹便開開心心的坐上了盟主的位置。
隻不過在齊貞的眼裡就像個笑話。
盟主已定,接下來眾人便聚在一處,商討如何進攻董卓的戰略。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又何況諸葛亮本就在此。
一占兵多將廣,二占集思廣益,沒有用多長時間,攻打董卓的方略便定了下來。
袁紹也終於發布了當上盟主之後的第一個命令。
這件事情其實也在齊貞的意料之中,便是對那幾個沒有支持自己坐上盟主之位的幾位進行試探性的報複。
隻不過無論是馬騰還是陶謙,劉備還是公孫瓚,都不是他袁紹現在想要惹怒的幾個人。
於是他把目標對準了孫堅。
任長沙太守孫堅為前將軍,作鋒將,領十萬大軍,直撲汜水,其餘軍鎮策應孫堅,向西開拔,掃平敵人。
孫堅沉聲領命。